不止于一届赛事!深圳何以成为智能环卫的变革原点?
时间:2025-11-04 来源:低速无人驾驶编辑部
从“改革开放试验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的基因里,始终刻着“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四十余载风雨兼程,这座城市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如今,正将这份深入血脉的创新精神,倾注于一个关乎城市运营、充满未来感的新兴领域——智能环卫。
“2025年深圳国际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大赛”启幕,便是一个鲜明的信号:深圳,正再次扮演“变革原点”的角色,以规则驱动创新,赋能整个行业未来新路径。
规则即战场:贴合实景,四大维度性能检验
“2025年深圳国际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大赛”的核心灵魂,在于其科学严谨、极致还原的赛事规则体系。赛制规则汇聚了国内顶尖参赛企业、资深行业专家及一线环卫单位的智慧,经过多轮反复论证而共同制定的。
其核心设计理念是:将赛场作为真实世界的“试金石”,让机器人在高还原场景与极限挑战中发现问题、彰显价值。

比赛地点: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
本届大赛构建了一个无限逼近现实的全天候、多类型场景作业环境:设置了公园广场、辅道、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域,并特设场景创新赛道 ,旨在鼓励企业突破固定思维,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全新环卫挑战。
具体来看,通过赛事规则,真实作业场景转化为四大评估维度,系统检验机器人综合性能:
(一)环境适应性测试
考验机器人在真实城市复杂环境下的物理应对能力,主要包括:爬坡性能、越障与通过性、夜间及恶劣天气(雨、雾、尘土)下的持续运行能力。此维度是产品成为“耐用资产”的基石。
(二)清扫能力测试
聚焦环卫核心功能的有效性与精细化水平,涵盖:多类型垃圾处理、边缘死角清洁效果(贴边清扫)、以及防缠绕等特殊场景应对。这是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是否“好用”的必备条件。
(三)无人驾驶安全性测试
确保机器人在开放道路下的智能与可靠,关键指标包括:动静态避障、红绿灯识别、悬空障碍物识别,以及在无GPS信号环境下的稳定导航。这是实现城市“必用”的前提。
(四)全天候作业能力测试
评估其自主性与持续运营效率,核心在于:自主充电、自主补给(水/清洁液)、自主倾倒垃圾,实现在最小人工干预下的长时间连续作业。此为产业“智能化”变革的核心。
过去,行业可能不知道真正的智能环卫应该解决哪些问题。这些规则设计,清晰地定义了行业面临的真实挑战和未来方向,不仅是大赛的评判基准,更驱动着全产业链的技术协同与升级,并成为政府采购和市场验收的“潜在标准”。
创新即未来:从“可用”到“必用”的坚守跨越
无人驾驶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从实验室到真实场景应用,再到商业化、规模化落地,政策与法规是其必须跨越的核心瓶颈。一项前瞻、包容且清晰的政策框架,是释放市场潜力的关键前提。
深圳无疑是精准把握了这一痛点,并以先行者的姿态主动破冰。
2023年2月,《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关于进一步推动环卫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通知》印发,明确提出“2023 年 6 月底前,每个区(新区)打造至少 1 个无人智能清扫标杆示范,率先采购和使用环卫人工智能产品;2023 年 12 月底前,每个街道开展至少 1 个无人智能清扫应用场景试点。”
2023年3月,《深圳市推进环卫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印发,进一步指出“推动人工智能与环卫作业深度融合,提高无人驾驶环卫车、环卫机器人等产品配置比例,扩大环卫人工智能产品的应用场景。”
2024年3月,这一宏伟蓝图上升到全市多个部门的协同推进。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联合印发《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5年》。
“将环卫人工智能设备配置需求纳入市政环卫服务项目招标采购评分项及合同条款中,服务项目金额每 1000 万元至少配置 1 台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不足 1000 万部分视作 1000 万)的标准”,各区、各部门参照执行,成为撬开智能环卫规模化市场大门的决定性杠杆。

正是深圳这种勇于让企业探索边界、敢于为试错提供舞台的务实精神,极大地激发了智能环卫企业立足当期拓业、投资长远发展的热情。
据了解,除了犀牛智行、城市之光等本土企业,深圳近年来还吸引了酷哇科技、赛特智能、极目行远、仙途智能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入驻。且最新数据显示,深圳全市已累计投用约400台智能环卫车,市政领域渗透率近10%,全国领先。
深圳国际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大赛也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力,自去年首届成功举办,到今年再度启幕,严谨的规则体系对智能环卫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具体的推动作用:
(一)为技术研发树立“风向标”
大赛规则如同一份公开的“行业需求白皮书”。它清晰地告诉所有研发机构和企业:行业需要的不再是只能在校区平稳路面运行的“展示品”,而是能够在复杂城市环境中稳定、高效、安全作业的“耐用资产”,避免了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二)为产品采购提供“标准尺”
对于政府环卫部门、市政服务采购方而言,大赛规则及参赛机器的表现,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采购决策依据。“你的机器人在大赛的防缠绕测试中表现如何?”“能否在模拟中雨的环境中正常识别红绿灯?”大赛规则正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行业事实上的性能评估标准,挤压了“纸上谈兵”型产品的生存空间。
(三)为产业协同打造“连接器”
规则所定义的复杂场景和高端性能要求,单靠一家企业难以全面攻克。它促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核心传感器供应商、算法公司,到底盘制造商、整机集成商——必须进行更紧密的协同创新。
我们看见,深圳以其特有的政策魄力与市场敏感度,为全国更多城市的无人环卫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深圳方案”,街道级、城市级的全场景无人环卫普及,已然从深圳延伸开来。
“2025年深圳国际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大赛”不仅仅是评判谁赢得了今天,更是在共同定义和塑造智能环卫产业的明天,推动着整个产业从“可用”向“好用”“耐用”和“必用”的坚实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同期活动还有市容环境产业博览会、智能环卫新品发布会、设备采购签约仪式等。
如需报名观赛/参赛,或有智能环卫车采购、融资、人才等需求,可咨询协办方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秘书处(张女士:13427940994)。


时间:2025-11-04
时间:2025-11-04
时间:2025-11-04
时间:2025-11-03
时间:202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