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最新发布的《中国矿区无人驾驶行业发展蓝皮书(2025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中国露天无人驾驶车辆累计交付约4800台。在这一快速扩张的市场中,伯镭科技在电动无人矿卡领域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首位,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大规模电动无人矿卡落地应用的企业。这一成就获得了行业权威机构的高度认可,印证了伯镭科技在矿山智能化、电动化转型中的引领地位。
来源:《中国矿区无人驾驶行业发展蓝皮书(2025版)》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领军企业率先突围
蓝皮书指出,矿区无人驾驶已成为智慧矿山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全国已有20个矿区无人驾驶车辆规模达50台以上。伯镭科技自2018年进入矿山无人驾驶领域以来,始终坚定不移地专注于纯电技术路线。公司在河南洛阳钼业集团启动行业首个露天矿山电动无人驾驶矿卡商用项目,率先将“电动化+无人化”解决方案应用于真实矿山场景,将无人驾驶技术与纯电动力结合应用于复杂矿区环境。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案例实践,伯镭在电动无人矿卡领域形成了深厚的技术壁垒和丰富的运营经验。
近年来,国家多部委连续出台《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智能矿山发展指引》等政策,明确提出推动矿山开采"智能化、电动化、低碳化"。伯镭科技顺应政策方向,率先突破技术瓶颈,自主研发了包含智能驾驶系统、远程控制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公司先后与国内多个大型矿业集团建立战略合作,相继在新疆天池能源大型露天煤矿打造西北地区首个电动无人矿卡示范项目;创新推出行业首个“双无人”(无人驾驶+无人换电)运营模式应用于内蒙古大唐项目。在南方水泥石灰石矿实现建材行业首批新能源智能运输系统落地。项目覆盖煤炭、有色金属、建材、冶金等全矿种,逐步构建起从环境感知、智能决策、集群调度到能源管理的全链路能力体系。
模式创新,换电方案破解矿区痛点
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和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的持续提高,传统矿山面临着节能减排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在广袤的北方地区,特大露天矿作为国家能源保障的重要基地,矿区面积广阔,运输距离长达数十公里,重载上坡工况导致燃油消耗量惊人;同时,偏远地区的油气供应保障困难,设备维护成本较内地高出40%以上,更严峻的是,随着环保政策收紧,传统矿卡已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矿山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针对北方特大露天矿存在的续航焦虑、低温性能受限和补能效率低等行业痛点,伯镭科技率先针对矿山特殊工况重新定义换电站标准和技术路线,推出"无人驾驶+无人换电"综合解决方案:通过6分钟快速换电实现近乎"无感"能源补给;依托智能换电站网络布局支持24小时作业,通过智能调度平台实时监测矿卡电池状态,当电量低于阈值,AI算法基于换电站作业情况、车辆位置、任务进度等多维数据,自动规划最优换电路线;系统综合换电站排队情况、电池库存及任务紧急程度,为车辆分配换电站与时间窗口,减少等待时间,提升运营效率,结合车电分离模式降低初始投入。
更重要的是,伯镭科技是行业内唯一打通"无人驾驶矿车+大电量电池+换电站"系统化设计的企业,更部署了目前国内单矿规模最大的电动无人驾驶车队项目。蓝皮书数据显示,华北与西北地区已成为无人驾驶落地应用的主要区域,占比合计超60%,与伯镭项目分布高度吻合。这种从底层架构开始的整体设计方案,确保了整套系统的稳定性和可复制性,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测数据表明,在相同运力需求下,换电模式相比充电模式可减少30%车辆投入,同时显著降低基础设施改造成本与长期运维压力,为矿山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应对北方特大矿区极端工况的最优解。
目前,伯镭科技已在洛阳钼业、新疆天池、内蒙古大唐集团、南方水泥等20余个大型矿山实现规模化应用。在北方某大型露天煤矿的常态化运营中,伯镭单台纯电矿卡在能耗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经济与环境效益,相比传统柴油设备,能够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显著节约能耗费用。有效减少柴油消耗,并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贡献显著。为矿山行业的绿色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未来,伯镭科技将继续秉持"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理念,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全国换电网络布局,深化智能算法创新。为更多矿山客户提供更经济、更高效、更绿色的整体解决方案,推动矿山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