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46亿元!2025年第三季度无人驾驶领域融资一览

时间:2025-10-14

来源:低速无人驾驶编辑部

0

导语:单一赛道独揽57.14亿元。

根据公开信息,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外无人驾驶领域公开超58起重要投融资,披露的融资总额超146亿元人民币(包括IPO募资)。

2025第三季度低速无人驾驶领域融资情况(未完善之处请指正)

以上投融资涉及国内企业46家、国外企业11家

从地域分布来看,统计到的11家融资国外企业大部分位于美国,包括Cyngn、Nuro、Lucid等9家企业披露的融资总额约45亿元人民币,其中Nuro和Lucid在三季度的主要投资方均为Uber,合计融得28.4亿元;早在今年7月初,就有Uber决定砸下数亿美元,联手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 Group和自动驾驶技术初创公司Nuro,打造提供robotaxi服务的出租车“战队”的消息传出,现在来看,Uber已是在本季度先后完成了对两家企业的注资。

国内企业则主要在广东地区,共有9家企业获得融资,包括佑驾创新、赛特智能、文远知行等。其次是北京、上海和江苏省内各有8家企业,合计披露融资金额达52.5亿元,包括伯镭科技、锐驰智光、共济科技、禾赛科技、白犀牛等。

从融资轮次来看,第三季度获得融资的企业,大部分都处在早期发展阶段,占比金额近45%,以B+轮、A轮融资居多;其次是初创企业,共有16家企业在本季度获得种子轮、天使轮、天使+轮投资。

从融资金额上看,和2024年同期相比,今年三季度无人驾驶领域披露融资事件和融资总金额基本持平,为58起,超146亿元。其中超过亿元的融资高达23起,占已统计融资笔数40%,披露金额达146.6亿元,占本季度融资总额的98%以上。其中十亿级及以上融资事件4起,最高为Wayve的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71亿元)战略投资。
国内无人驾驶领域企业中,以禾赛科技在港股IPO募资金额最大,公开发行融资总额为41.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8.06亿元),其次是芯擎科技的超10亿元B轮融资。

从融资领域上看,第三季度融资多集中在整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企业上,共36家企业披露了36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105.61亿元。其中,Robotaxi独揽57.14亿元,成为当季融资规模最大的细分方向,占整车融资总额的一半以上,显示出智慧出行仍是资本最为坚定的押注赛道。

与此同时,无人配送车赛道企业融资8.97亿元、自动驾驶卡车赛道企业融资8亿元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相关企业融资9.79亿元,这几个方向也保持高热度。尤其在末端物流与干线运输两端,场景化落地速度显著加快,企业融资重心也从“试点验证”转向“规模化复制”。

三季度,虽然无人环卫车、无人农机、矿山无人驾驶等细分场景融资总量相对较小,但技术壁垒高、商业确定性强,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投资逻辑。

相比整车端的高额融资,零部件赛道呈现出“高集中、强分化”的格局。

从融资数量和金额上看,零部件企业共发生融资事件22起,累计融资总额约57.56亿元,整体规模略低于整车和解决方案端,但集中度显著更高——其中激光雷达一项便占去七成以上份额。

具体来看激光雷达领域融资事件5起,融资总额高达41.68亿元,几乎包揽了零部件赛道的全部亮点。随着Robotaxi、无人环卫车和智能重卡的规模化落地,激光雷达厂商正加速向“成本控制+性能提升”双线突破阶段迈进。资本的集中布局,反映出感知硬件仍是自动驾驶“可落地性”的关键约束。
自动驾驶芯片领域融资3起,总额10亿元,进入“算力为王”竞争周期。国产化替代加速推进,从边缘端到域控一体化,成为下一阶段投资主线。
定位导航与自动驾驶软件相关企业分别融资4.67亿元与1.21亿元,尽管金额不大,但在技术生态中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特别是在高精地图数据更新、算法推理与闭环训练领域,已有多家初创企业获得产业方战略入股。

可以看出,激光雷达、芯片、定位导航构成了自动驾驶零部件环节的“三驾马车”,其投资热度与整车端的Robotaxi、无人配送形成了上下呼应的格局。

结语

总体来看,2025年第三季度行业融资情况对比2024年同期,在统计的融资事件数量上相对持平,但披露的总融资金额略有增加;其中,在整车端持续落地快趋势下,零部件端迎来资本补涨。虽然自动驾驶卡车等仍是投资“压舱石”,但激光雷达、自动驾驶芯片、定位导航等关键零部件,正成为决定下一阶段行业竞争力的“杠杆点”。

活动预告

万轲智涌, 韧行致远。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将联合主办“2025(第五届)低速无人驾驶行业发展年会暨低速无人驾驶年度高品质与创新产品展”,亮点纷呈,敬请期待!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