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连开五标,机场无人驾驶谁在领跑?

时间:2025-09-19

来源:低速无人驾驶编辑部

0

导语:单项目最高4900万元!涵盖接驳、物流转运、巡检多个场景。

自2020年起,民航局先后发布《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和《机场无人驾驶设备应用路线图(2021-2025年)》,明确机场智能化、自动化建设目标与发展路径。

在政策推动下,无人驾驶、智能调度、智慧安检成为智慧机场建设重点。机场车流规律性强、场景封闭且安全要求高,为无人驾驶落地提供了理想试验田。从无人牵引车、接驳车到巡检车,越来越多的无人驾驶设备在机场场景中投入运行,行业正从单点试点走向多场景协同,进入落地加速期。

一月连开五标,机场无人驾驶进入“密集施工期”

近一个月时间,国内就有数个核心枢纽机场的无人驾驶相关项目开标,累计中标金额超5500万元。

鄂州花湖国际机场

9月2日,佑驾创新宣布其L4级无人小巴,中标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无人驾驶摆渡车项目,未来将全面服务于机场内部的机组接驳、员工通勤等高频核心场景。

佑驾创新已落地无人小巴

这也是佑驾创新首个机场自动驾驶商业化项目。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是全球第四、亚洲首个、中国唯一的专业货运枢纽机场,有着高强度、多频次的接驳需求,及夜间作业、充电难,面对这些挑战,佑驾创新将深度融合业务场景打造定制化自动驾驶系统。

上海某机场

9月10日,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成功中上海机场移动式FOD跑道巡检设备项目,将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打造全球首个“AI+自动驾驶+FOD探测” 应用范例。

Q-Tractor P40搭载FOD探测雷达

该项目将引入新能源无人驾驶车辆Q-Tractor P40,与FOD探测雷达设备深度协同,并依托AI异物识别算法构建 “雷达扫描+AI识别” 的全链路方案,实现对机场跑道外来物的全覆盖、高精度、智能化排查,未来助力浦东机场成为自动驾驶FOD防控技术创新标杆,为航空安全智能化注入新动力。

香港国际机场

9月12日最新消息,西井科技中标“香港国际机场东莞空港中心(码头南岸部分)智能导引车及水平运输系统采购项目”,中标金额49,184,334元,包含了采购智能导引车IGV及水平运输系统以及配套的车队调度和管理系统FMS, 应用场景为码头及空运货站,为有管控的混行模式实现行李与货物水平运输的自动化升级。

香港国际机场东莞空港中心是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海空联运项目。以往内地出口货物经香港机场发往全球,需要先办理海关通关手续,再通过公路运输经深圳口岸后,运到香港机场货站,在香港机场货站进行安全检查后,按照一定的规格装到飞机的集装器上(俗称“打板”),最后再装载进飞机货舱里。

空港中心正式运行后,内地出口货物可在空港中心“一站式”办理海关通关手续、完成航空安全检查和打板,通过海运直达香港机场装机发往全球。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年货物处理能力将超70万吨,大幅提升区域货物集散效率,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交通枢纽的配套设施。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8月19日,中国民航大学中标由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采购的“面向未来机场场景的自动驾驶车辆技术的研究与优化”项目,旨在重点攻关机场复杂动态环境下的多车协同与调度优化。

这些项目覆盖了接驳、巡检、货运等核心环节,显示出无人驾驶技术在机场场景的落地应用正形成“多点开花”的格局。

多场景渗透,未来机场雏形已现

现如今,国内已涌现出一批智慧机场无人化改造标杆项目。

香港国际机场,作为全球首个大规模将无人驾驶车辆应用于机场实际运作的机场车,共有10余条无人驾驶运输路线,路线覆盖地上、地下、室内、隧道等各类复杂场景, 近百台L4级无人驾驶车辆(包括牵引车、巡逻车、巴士)商业化运营,每日服务过百航班。

新疆乌鲁木齐机场已实现40余台无人驾驶行李牵引车落地,覆盖货邮转运全链条作业场景,承担了90%以上的国内/国际货站至机坪待运区货邮转运任务;广州白云机场截至2024年底,已实现13台无人驾驶牵引车常态化运行,运营路线包括10余个装卸货点及安检道口无人化交互场景,解决了货站内人车混行、狭窄通道避障等难题。累计运输国内货物超20万板、国际货物超8万板。

这些机场已实现多场景渗透落地,包括无人巴士接驳、无人牵引车运输行李、无人巡逻安保车对跑道/停机坪安全巡查,未来还将有FOD巡检车等多类型无人车进入运行。

长远来看,相比城市开放道路,机场亦是适合无人驾驶车辆规模化落地的场景。

一是机场环境封闭,结构化程度高。机场有明确的物理围栏,与公开道路隔离,避免了社会车辆和行人的不开预测干预;内部道路(停机坪、滑行道、内部道路)标志标线清晰、标准化程度高,非常利于高精度地图的绘制和车辆定位;而且机场运行有极其严格和标准化的流程(如ATS、SMS),交通规则明确,减少了决策算法的复杂性。

二是机场对无人化的商业化需求明确,ROI清晰。机场是24小时运营场景,人力成本高昂且存在夜班、重复性劳动等痛点;无人驾驶可以替代部分驾驶员、牵引车司机、巡检员等,直接降低人力成本。在机场航班准点率核心KPI,无人行李牵引车可以更精准、高效地调度,缩短航班周转时间;无人接驳巴士可以提供更密集、准点的服务,提升旅客体验。

三是政策支持。自2019年9月,“四型机场”理念提出后,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为核心的机场建设提上日程;机场的智能化、无人化升级更能得到地方政府和民航局的支持。

对于企业来说,由于该场景可能同时有多类型无人驾驶车辆混合作业,这种模式也对自动驾驶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企业由“单一功能场景运营”向“整体系统解决方案”进化转型。

企业不仅要具备顶层设计与系统集成能力,需搭建能统一调度无人巴士、牵引车、巡检车等异构车辆群体的中央调度平台,并在机场部署路侧单元、5G通信网络等车路协同设施以形成全局感知网络。

在产品层面,还需拥有技术深度与产品矩阵,包括研发或整合多品类专用车辆的能力、在复杂环境下融合多技术的高精度定位感知方案,以及满足机场敏感属性的高等级网络安全防护。同时,该模式要求系统具备极端可靠性与冗余设计,以 “航天级” 标准实现故障零容忍,配备线控、通信等多维度冗余及高效远程监控接管机制。

在运营层面,需构建强大的运营服务体系,提供7x24小时运维支持,并确保无人驾驶系统与机场AODB、航班信息系统等地勤现有系统无缝对接,此外,企业还必须深刻理解并满足民航领域严苛的法规与认证标准,完成专业度高、周期长的合规流程。

无人驾驶不仅能缓解机场用工紧张、降低运营成本,还能提升安全性和准点率,助力机场实现整体智慧运营,从而提升准点率。

写在最后

业内预计,未来两到三年时间内,国内更多枢纽机场将开启无人驾驶车队常态换运营,率先在货运区、机务区形成闭环应用,并逐步向客运接驳区、停机坪拓展。智慧机场的“无人化底座”正加速成型,机场无人驾驶是或将成为行业下一个竞争的新高地。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