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首个万台交付目标达成,无人配送“淘金赛”步入终章?

时间:2025-09-28

来源:低速无人驾驶编辑部

0

导语:行业迎来了真正的“下半场”。

9月23日,新石器无人车的第10000台整车在浙江桐庐正式下线交付,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行业内首个“万台交付”目标的实现。

从2018年成立,到2019年全球首个万台产能工厂投产,再到2021年获得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上路资质,直至2024年交付量首破千台,新石器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从0到10000的跨越。

如今,随着万台规模的落地,行业叙事逻辑也发生了变化,从早期的“技术探索”“政策突破”,到如今更关注“规模化”“商业化”。

1万台:行业爆发的“分水岭”

业界普遍认为,1万台标志着行业迎来真正的规模化拐点,2025年将成为无人配送车的“万台交付元年”。

1万台这个数字,对于企业而言,是量产能力、交付能力和资金实力的集中体现;对行业而言,它意味着整个市场规模从“试点示范”跨入到“可持续商业化”的边界。

因此,早在年初,有机会率先触达“万台”目标的企业均信心十足立下了年内交付1万台的部署目标。

除了如今已率先抵达该赛点的新石器,另一实力选手九识智能也在逼近10000台大关的同时走出了差异化路线。九识智能自2023年推出Z5款无人车,之后在行业率先推动无人配送最后三公里、五公里的规模运营;据公开信息,截至今年8月,九识智能无人车已在国内300多座城市运营,累计运营里程突破3300万公里,在手订单超过10000台。

相比之下,白犀牛则更像“加速型选手”,同时也更注重“日活量”这一关键指数。据企业方透露,从2024年底到2025年8月,其无人车活跃量实现了10倍以上增长,从不足百台迅速增长至超1000台。白犀牛CEO朱磊曾提出“万台规模即可实现盈利转正”的目标,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日活车辆5000台。

就目前来看,新石器、九识智能与白犀牛三家企业,已经占据了当前无人配送车应用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形成事实上的“头部阵营”。与此同时,传统车企和供应链企业也在紧盯这一赛道,纷纷加快切入造车步伐:前者希望借助整车制造和渠道优势抢占市场,后者则试图通过技术和零部件的延伸布局,分得一杯羹。

产业链的“隐形赢家”:谁在悄悄淘金?

淘金热中,最稳定赚钱的往往不是淘金者,而是“卖铲子”的人。

而无人配送的火热,同样不仅体现在整车企业的规模竞争上,更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产业链:激光雷达零部件、运维服务、租赁平台等环节,正在成为这场淘金赛的“隐形赢家”。

激光雷达:量产车带动万级采购

无人配送车上量,也带动了激光雷达、计算平台等的规模采购。包括无人配送车产业链上游的各类传感器、AI芯片、线控底盘、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

图达通灵雀W集成在九识E6无人车

激光雷达为代表,每一台无人配送车,通常搭载数个激光雷达。以万台为规模计算,意味着数以万计的装载量,对于图达通、览沃、禾赛、速腾等激光雷达厂商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市场催化剂。随着车队规模化,传感器厂商正在迎来新一轮出货潮。

租赁平台:运力即服务的崛起

目前,业内无人配送车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一是整车出租,二是“整车出售+FSD订阅”,前者,即出租“运力”,需求方不采购无人车,而是通过租赁来实现灵活运力。

因此行业近些年来也有一批第三方属性的租赁平台推出了适配无人配送车这类低速无人车的定制化租赁服务,无人配送车企业通过与他们达成合作实现批量化落地,用户也能减轻一次性的投入压力,是推动普及的关键商业模式创新。

今年以来,新石器与深圳汽车租赁行业协会签署千台级合作协议;九识智能与宝湾物流的战略合作超越传统租赁,延伸至商业模式推广、标准化运营培训、智能调度平台建设;白犀牛同样在探索规模化运力租赁模式,以降低客户前期投入。

“买车”变成“租车”,本质上是无人配送向“Transport as a Service(运力即服务)”的演化。这意味着整车企业、租赁公司、物流平台正在共同构建新的生态闭环。

运维服务:规模化的“第二战场”

无人配送车的另一商业模式即“整车出售+FSD订阅”,其中,FSD服务订阅是长期的持续性服务,也是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不能将无人配送车当做一次性交付的“卖设备生意”,而是长周期的“运力服务生意”。车队规模越大,企业运维体系的价值越突出。九识智能和白犀牛均在打造标准化运维团队、智能排线系统和运力管理平台,确保数千台车能高效运营。可以预见,未来无人配送的竞争力,核心不在于“造多少车”,而在于“能否把这些车跑起来”。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无人车队扩张,第三方运维需求激增,已经催生出了数家专注于无人车队管理运维的新型服务企业。

终章or新篇?——无人配送的下一站

可以预见,将会陆续有企业宣布突破万台大关,接下来,2万台、3万台......

随着大规模落地,头部企业已经看到了可持续盈利的清晰路径,资本市场和客户信心将随之增强。

特别是,无人配送车不再局限于“最后一公里”送快递。结合行业各家头部企业筹备更大、更多车型、瞄准同城货运甚至跨城运输的规划,说明其应用场景正在从“零售末端”向“城市物流毛细血管”甚至“干线物流”延伸,市场天花板被大幅抬高。越来越多实力不低的新入局者将越来越多,开始以城市为单位“跑马圈地”,抢占先机。

“淘金赛”并未步入终章,而是进入了更加残酷和务实的下半场。上半场比拼的是谁能做出能跑的车,下半场比拼的是谁能用这些车赚到钱。接下来,竞争将是全方位的:技术能力、商业模式、运维体系、生态构建。那些缺乏商业化和运营能力的玩家将被淘汰,集中度显著提升。

换句话说,万台交付并不是无人配送的“终章”,而是新一轮产业格局重塑的序幕,行业正从规模之争迈向体系之争,从量产之战迈向商业模式和生态融合的终极竞赛。

活动预告

“万轲智涌 韧行导远”,2025年11月19日-20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将联合主办“2025(第五届)低速无人驾驶行业发展年会”

届时,将有来自无人配送等领域的企业代表、行业专家、科研院所、资本机构齐聚武汉,共同探讨低速无人驾驶的商业模式、技术演进、政策趋势与未来落地场景,分享最新实践成果和落地案例。

会上,将发布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即将编制发布《2025-2026无人配送车技术应用与趋势洞察蓝皮书》,敬请期待!

无人配送蓝皮书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