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是汽车的未来还是对汽车的拯救?

时间:2019-05-15

来源:搜狐网

0

导语:汽车转型,汽车出路,汽车未来等,这些关键词成了当下产业界关注的战略重点。谁都清楚这里面有巨大的利益驱动力,也是吸引资本介入的支点,其实,重要的不仅于此,而是背后能牵动超出产业更大的牛鼻子。

   汽车转型,汽车出路,汽车未来等,这些关键词成了当下产业界关注的战略重点。谁都清楚这里面有巨大的利益驱动力,也是吸引资本介入的支点,其实,重要的不仅于此,而是背后能牵动超出产业更大的牛鼻子。

  这种诱惑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启发,给人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释放出比原子裂变更大的效能。那么汽车转型的实质是什么?是智能化,还是自动驾驶,或是无人驾驶?这是汽车的未来,还是对汽车的拯救?

  在今年的“龙湾论坛”上,一位研究智能技术方面的知名专家,李德毅院士似乎做出了回答,而且提出了不少告诫的话,在智能化上不要过度“忽悠”,要接地气,既看好“汽车智能”,却又提出忠告,鼓励勇闯无人区,让老百姓有获得感。

  这位专家敢言,因为手里有“硬核”,又有“眼界”,同时又是权威,头上有不少光环(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信息科学部主任、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那么,他讲了什么?持怎样的观点?又开出了何种良方?

  自动驾驶关键是“驾驶员”

  我的基本判断是:直面解决现实问题,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人工智能叫自主驾驶,一个叫自动,一个叫自主,所以自动驾驶很符合大家的口味,但是这里面更多不是自动化,更多的不是底盘,更多是驾驶员。

  一个好的智能车,一个智能驾驶的代理,一般来说不是汽车厂商培养出来的。当然,如果车子不好,如果这个车子是小儿麻痹,它还是跳不好的芭蕾舞。所以,我们要加强人工智能的分量。

  定自动驾驶技术影响力的不仅是技术水平,更要从现有系统的痛点切入,找到刚需应用场景。只有当自动驾驶技术和商业应用场景投缘,才能擦出火花。

  量产是无人区也是智能瓶颈

  人工智能真的和美国并驾齐驱了吗?没有。我的回答是:我国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落后于美国,但是有自己的特色,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和商业模式快于美国。因此,各有优势。

  老百姓一听到人工智能眼睛发亮,但是要给老百姓真真实实的获得感,就是量产。自动驾驶量产既是产业的无人区,又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将成为我国智能产业的顶梁柱。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把智能网联汽车里的“汽车”丢了,在忽悠网联。

  量产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量产靠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成本。三十万买一辆汽车可以,但是为什么要花一百万买一辆无人驾驶车?原因只有一个,全球没有量产。

  成本下不来忽悠没有用

  如果我们站在局外人立场长看自动驾驶量产是在什么时间点?这里我给了一个设想,科研探索期,也就是从0到1,如果从美国开始算起的话,现在科研探索期基本完成。因此我们进入了第二个产品孵化器1到10,所以我们在五十辆,后面才是量产10到10的N次方。科研探索期大概已经解决了。为什么?大家可以看看已经在商业运营了,这就是一个标志,但是还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到2025年也许有万辆规模的开始。要到什么时候?大概到2060年。所以,我们中国的人工智能工作者不要太着急,可靠性不强,成本下不来,忽悠没有用。

  我们让一个大学生做一道数学题就知道这个时间哪里来的。全球现在大概70亿人,20亿辆车,中国13亿人口3.27亿辆车。也就是说,世界上人类高等生物三个人一辆车规模还要技术增加吗?再增加,大自然要惩罚我们,道路拥挤,环境污染,能源损失。所以,如果我们认为到2060年全世界车辆不再增加的话,可以做这样一个估计,车的总量在下一个世纪总体上不再增加,维持在20亿量水平,这是一个保守的估计,但也是一个理性的估计,因为汽车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饶恕的。所以,汽车一定要被颠覆。

  假设每年固定新产1亿辆车,2025年新车自动驾驶车占1%。然后,每两年增长量翻一番,指数增长是快的了。按照这样的数学题,到哪一年全球20亿量车全部变成无人驾驶车?算一下这个题目,2035年新产车全都是自动驾驶车,产量达到4.4亿辆,到2054年才能完成70亿辆车的全部更新,未来的诗和远方就是这样子。

  没有商业化运用就没有量产

  决定自动驾驶汽车影响力的不单单是技术,我们这些院士有时候把技术看得太重,其实没有商业化运用就没有量产。自动驾驶陆地的应用场景是:第一自主泊车;第二定点接送;第三快速公交。如果把全世界的快速公交都是中国造的汽车,这个市场也不得了。再就是有限地域无人驾驶出租车。哪一个将成为自动量产首个商业化应用场景,哪个就能进而利用自动驾驶优势创造出崭新需求。如果所有的公交车都是无人驾驶(因为公交车是固定线路,它是定点停车),运营公司就可以在这样的总框架里搞远程调度。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