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劲:中国无人驾驶的未来“空天一体”将迎头赶上

时间:2019-06-13

来源:无人驾驶网

0

导语:6月11日,第五届CES Asia(亚洲消费电子展)在上海正式开幕。作为科技行业的风向标,CES展会除了行业尖端的消费类产品,也包括当下炙手可热无人驾驶技术。开幕式上,南京市人工智能咨询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无人驾驶产业生态推动者王劲,为大家带来了未来中国无人驾驶行业的发展的分享,并表示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无人驾驶的领导者。

   6月11日,第五届CES Asia(亚洲消费电子展)在上海正式开幕。作为科技行业的风向标,CES展会除了行业尖端的消费类产品,也包括当下炙手可热无人驾驶技术。开幕式上,南京市人工智能咨询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无人驾驶产业生态推动者王劲,为大家带来了未来中国无人驾驶行业的发展的分享,并表示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无人驾驶的领导者。

  谈国内外无人驾驶:单车智能仍是主流

  当下,世界领先的无人驾驶技术仍然是以AI赋能的单车智能为主。王劲谈道,目前单车智能技术升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AI算法能力的不断升级,第二是传感器等硬件性价比的提升,第三是数据的累计,最后是计算能力的增强。而这四个方面的提升都存在阈值,这也是国内外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到达瓶颈期的原因,就现阶段行业依赖于数据积累在安全问题上要想有跨越式的突破,稍显乏力。

  而与国际无人驾驶的各类阵营相比较,中国的公司所处阶段都落后于世界水平。但是,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具备自己的优势:人才、信心、资金、市场,以及政府都在更紧密、更积极的推动中国整个无人驾驶行业的发展。同时,中国领先于国外的5G技术和北斗系统都参与到无人驾驶产业,中国无人驾驶凭借“AI赋能的单车智能+5G赋能的V2X+北斗系统”,是可以打造出一个更安全的覆盖体系。王劲表示,这样中国式的组合,对于无人驾驶行业最关键的安全问题而言,将产生一个质上的飞跃。

  无人驾驶的中国之路:空天一体

  6月6日,中国5G商用牌照提前半年发放,与此同时,北斗三号系统也组网在即,这对于中国无人驾驶行业而言,是独具优势、领先世界的。“5G+北斗”能够将现有的单车智能拓展到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维度,打造出空天一体无人驾驶安全系统,让中国或率先部署完成更适合无人驾驶的交通系统,在无人驾驶行业换道超车拥有很大机会。

  5G赋能V2X,从万物互联到万物互控。中国5G领先于世界,而5G“高可靠、低时延、大带宽、大容量”四方面的特点,能够对无人驾驶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实现从万物互联到万物互控的无人驾驶。通过5G赋能,当我们接近一个十字路口时,路口的交通状况如何?有没有其他车辆在闯红灯?我们都可以依靠部署在十字路口的传感器提前告知我们,而不再是单纯依靠车载的传感器。王劲谈道,“有了5G赋能,无人驾驶就能实现‘面’的智能,整个无人驾驶行业的复杂问题都会指数下降,这让我们中国的无人驾驶能够有机会迎头赶上。”

  北斗赋能,将从“点、面”到“立体”。目前中国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在即,这对国家安全、技术储备和经济收益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对无人驾驶行业的影响也意义深远。“5G+北斗,我们中国就布了一个’空天一体’的网,在这张网的笼罩下,中国的智慧交通体系将帮助中国无人驾驶走得更快,走得更好、更安全。“王劲强还调道,“单点的人工智能永远没办法超越整个体系的覆盖。”因此,AI+5G+中国的北斗是中国的无人驾驶走的一条全新的自主道路,是有很大机会迎头赶上的。

  中国无人驾驶:或2021年商用和落地

  关于中国无人驾驶的未来,王劲预测中国无人驾驶或在两年内实现技术突破,在2021年实现商用和落地,2023年实现大规模量产。王劲还谈道,无人驾驶事业的发展绝不是仅仅依靠一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所能实现的,必须整合上下产业链,进行更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目前中国无人驾驶行业面临着大好时机,“世界无人驾驶也许在前面的10万辆无人车都会走到我们前面,甚至可能在第100万辆无人车,还走在我们前面。但是我们坚信只要从业者共同努力,在1000万辆、5000万辆的时候,中国就有机会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作为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关键人物的王劲,一直积极推动无人驾驶行业不同力量的整合和重点项目的推进,因此行业呼吁回归的声量十分高。据悉,王劲也有重回一线的打算,大家自然也是十分期待他的回归,来助推中国无人驾驶行业的未来发展。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