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无人驾驶地铁线路详解——中国篇

时间:2020-07-25

来源:快资讯

0

导语:2008年8月,于北京奥运会前开通运营的北京机场快线,目前已经实现无人驾驶,到站、离站均在自动控制系统下完成。

   2008年8月,于北京奥运会前开通运营的北京机场快线,目前已经实现无人驾驶,到站、离站均在自动控制系统下完成。
t019e870ddb36e1ffa7.webp

  2010年11月,广州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运输系统开通试运行,是世界上第一条全地下、无人驾驶的捷运系统。广州APM线列车采用胶轮——自动导向制式,也是广州第一条使用胶轮路轨系统的路线,全长约3.94公里,共设9座车站。采用庞巴迪CX-100车型,定员138人/辆,车辆最高运行速度为55km/h。

  2014年8月,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实现无人驾驶。其实,以上三条线路都是由司机操控,并不算真正的无人驾驶,此外,这些无人驾驶技术分别来自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我国需要花费高昂的价格购买其知识产权。

  香港南港岛线,是我国第一条正式运营的4级全自动驾驶地铁车辆的线路,南港岛线东段于2016年12月28日正式启用。这条线路贯穿了港岛南北,全长约7公里。

  香港南港岛线是100%由中国公司——中车长客主研发,是中国大陆首个进入全球技术要求最高的香港市场无人驾驶项目!

  列车最高时速为80公里,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控制,包括自动唤醒、自动运营、自动故障诊断及自动清洗功能。至此,自主研发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

  2017年12月底,北京地铁燕房线正式运营,它也是北京最智能的地铁,采用无人驾驶技术,而且是我国内地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自动运行的地铁线。而燕房线列车提供者为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由于是中国制造,所以媒体称“中国大陆首批无人驾驶地铁列车”。

  燕房线是中国大陆首条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满足IEC62267标准GOA4最高自动化等级,此批无人驾驶地铁列车是全自动等级最高的地铁列车。根据北京市的规划,除了燕房线外,3号线、12了号线、17号线、19号线和新机场线等新一轮轨道交通线路建设都将全部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技术。预计到2020年,在北京地铁版图上,其全自动驾驶的运营里程将超过五分之一。

  2017年1月9日,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三期首列列车运抵浦江镇,这辆列车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无人驾驶技术。5月3日,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三期正式更名为上海轨道交通浦江线。2018年3月,上海首条无人驾驶胶轮路轨APM300线路——上海轨道交通浦江线正式通车试运营。该条线路全长6.7公里,共设6座车站,浦江线采用全自动胶轮路轨APM无人驾驶系统,采用了减少噪音与振动的橡胶轮胎,减少噪音与振动,其噪音比钢轮钢轨至少小10-20分贝。

  一、减少人为操作,提升运营安全性

  无人自动驾驶系统不仅考虑运行中的列车安全(防止追尾、正面、侧面冲撞、脱轨、障碍物碰撞)而且考虑乘客及运营人员的安全(上下车乘客、车厢内乘客、站台上乘客、维护人员);实现列车运行全过程(除正线外,还包括车辆段、停车场)各种运行工况(正常和异常)的自动安全防护。

  二、提升运营可靠性、可用性

  无人自动驾驶系统的车辆控制、列车控制系统、通信网络等设备均采用冗余技术进行配置,冗余互备技术实现主、备系统的“无缝”切换;同时,增强车辆自检能力,保证上线列车的不间断正常持续运行;增强了综合监控系统、站台门系统等系统可靠性、可用性。

  三、提升运营组织的灵活性

  实现无人驾驶,摆脱了有人驾驶系统司机配置和周转的制约;根据需要灵活调整运行间隔,减少因人工参与而对运营效率的影响,随时增、减列车,提高系统对突发大客流(大型活动,如体育比赛)的响应能力,提升运营组织灵活性。

  四、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

  无人驾驶设备运用先进的ATC系统,实现对列车连续速度曲线控制和自动调整功能,可确保提供准时、准点、平稳舒适的自动行车;同时,通过增强列车上的视频监控和紧急对讲功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将司机从重复作业中解放出来,列车上可以配置乘务人员;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增强设备的自诊断功能,运营维护功能得到加强,降低了运营人员劳动强度。

  六、控制投资,降低运营成本

  运营期间,通过加大列车行车密度来满足客流运输要求,大大提高运输能力。减少维护、管理、车辆驾驶人员数量,以及人员培训等,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