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拓、盈峰、一清、金龙、超级骆驼、M31资本——解读低速无人驾驶如何“破局”

时间:2022-06-24

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

0

导语:仍需要企业、联盟等多方协同努力。

6月16日,由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主办,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低速无人车》杂志社承办,招商蛇口产业园区事业部协办的“2022中国低速无人驾驶场景生态共建拓展大会”在深圳顺利举行。

在大会的沙龙交流环节中,业内各代表企业专家和专业投资人共同剖析了当下低速无人驾驶行业所面临的难点,并探讨了产业未来发展路线。此次沙龙交流由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秘书长、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所长李进科主持。



沙发论坛特邀嘉宾:
·慧拓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 王健
·盈峰环境首席技术官兼副总裁 张斌
·一清创新创始人兼董事长 刘明
·厦门金龙智能车事业部总经理 陈卫强
·超级骆驼智能装备部负责人 庄子骏
·M31资本副总裁/科技领域投资负责人 钟南海

落地制约因素:技术、成本、政策

随着低速无人驾驶产业在国内的高速发展,各企业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已进入百家争鸣阶段。但由于政策缺失、用户观念未变等因素导致目前国内的低速无人驾驶生态并不完善,低速无人驾驶产品落地仍面临一些难点。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秘书长
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所长 李进科

对于低速无人驾驶典型场景——矿区无人车辆的落地,慧拓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王健表示,相对于其他细分场景,矿区场景的低速无人驾驶政策相对完善,客户需求量较大。因此,加快产品场景化落地,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产品效率,保证用户利益。


慧拓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 王健

王建提到,在矿区场景中,要做到非规定任务不停车,安全员必下车,产品效率应达到70%以上,产品效力即是客户需求量,技术问题是产品落地的‘元问题’。”

一清创新创始人兼董事长刘明认为:“无人驾驶产品的落地数量,决定于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利润率。而反映在场景中,可参考合规、频率和刚需三个要素。首先,放眼行业整体大环境,相关政策并不完善,产品是否合规仍是问题。其次,产品自身的使用频率也是关键所在,以配送机器人为例,高使用频次的产品具有较大的落地潜力。最后,企业需要思考该类产品是否解决了客户的痛点问题,是否已成为市场中的刚需产品。”


一清创新创始人兼董事长 刘明

产品方面,刘明教授表示:“从技术体系的角度来说,企业应关注自身产品的客户与用户使用需求,以产品力满足其消费需求,并通过自身产品力打造完整供应链,形成、支撑起规模化的用户、客户体系。” 

M31资本副总裁/科技领域投资负责人钟南海则从投资者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钟南海表示:“低速无人驾驶产品落地制约因素中,‘成本’是不可忽略的因子,成本问题是目前制约产品落地的关键。同时,由于目前的政策缺失引发的‘定责’问题,也在阻碍产品的落地。不过在我看来,这些短期内的制约因子是在不断变化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打破,因此无人驾驶产品落地是漫长的过程。”

 
M31资本副总裁/科技领域投资负责人 钟南海

厦门金龙智能车事业部总经理陈卫强也认为:“加速无人驾驶场景化落地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用户对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潜在法律风险的疑惑。从2017年至今,我觉得有一个明确的加速过程,首先在政策层面上,大概40多个城市出台了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实施细则。其次,基于各企业与无人驾驶产业联盟的努力,推进了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用户的疑虑,加速了无人驾驶产品的落地。”


厦门金龙智能车事业部总经理 陈卫强

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作为赛道上的玩家,各企业又该如何完善自身去推动产业发展。对此,超级骆驼智能装备部负责人庄子骏表示:“首先,企业要思考的是每个细分场景下的‘最优解’,目前部分企业对自身所属细分赛道场景的理解并不深刻,产品杂而不精已成为阻碍加速落地的因素;其次,企业应加速推动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并投放到恰当的使用场景和市场中,如今‘量’已成为无人驾驶尤其是末端无人驾驶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因此,企业应向着‘能产车,产好车,用对车’的方向发展。”


超级骆驼智能装备部负责人 庄子骏

推进低速无人驾驶产品落地,需要企业、联盟与相关政府多方合力。盈峰环境首席技术官兼副总裁张斌提到:“在产品方面,企业应深刻理解产品与场景的深度融合,产品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更要稳定、可靠且能够长期运营;在成本方面,同样需要将场景中的各类产品“齐考虑,共算账”;在标准方面,应自下而上地推进。首先各企业在联盟内达成一致,构建标准与规范后,进一步上升到行业标准,最后由国家推动至各省各地。在产业生态构建完善后,我相信整个产业商业化落地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盈峰环境首席技术官兼副总裁 张斌

规模化应用:多机协同调度是关键

在低速无人驾驶应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车队数量增多,甚至同一场景中可能会应用到不同类型的产品,如何实现多种车型的统一调度,是当前行业有待解决的问题

庄子骏认为:“多车协同调度的技术问题可以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与作业流程相关的前后两端作业流程问题,以物流配送为例,解决中间段无人配送的同时,应实现上货与下货的自动化作业;其次是调度方式问题,如平台对车调度或平台对平台调度,相同的调度方式可以避免车辆对操作信息的接受、反馈产生延迟;最后是统一标准、统一接口的问题,各企业间应建立具有统一标准的调度平台,这是实现协同的关键点也是难点。”

刘明表示:“目前看来,协同调度的关键还是在应用场景中,如何做到真正提高效率的统一协调,通过一致性的平台来实现对多种类型无人车之间协同作业的控制。因此,应标准化产品内部业务逻辑,通过内部的业务联系,实现对车辆的统一调度。”

王健认为:“接口开放存在企业间的数据隐私问题。以矿区无人驾驶为例,多种车辆的统一调度是基于云端模型实现的,车辆传感器或道路传感器将路况信息传入云端并构建数字孪生世界模型,并实现统一调度。因此跨企业间的协同调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双方数据隐私或利益等问题,是目前阻碍发展的重要因素。”

多车协同调度是各无人驾驶产品调度平台的发展大方向。对此,张斌表示:“我们更看重的是区别于传统调度的统一调度模式,进行统一调度的同时进行统一采集,可以获得更完整的产品、场景数据信息,具备新的效能提升空间。并且,我们应进一步考虑‘跨领域统一协调’,在未来的场景应用中,应具备整体解决方案,基于用户需求对场景中的全无人驾驶产品进行调度,而这需要统一的行业标准作为前提。”

放眼未来:提升产品力、拓展海外市场

如今,低速无人驾驶正“开局”,如何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加速产品落地?,作为资方代表的钟南海提出了他的看法。

在行业层面,钟南海认为:“从整体大环境来看,无人驾驶产业正处于上升趋势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变化,将打破当下的成本因素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驾驶员等岗位将会进一步加深‘招工难’的问题,同时相关岗位的薪资会进一步增长,为无人驾驶产品落地及商业化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其次,疫情的催化作用。疫情会结束,但疫情中用户对无人驾驶产品的体验及态度观念会推进产业发展。”

企业层面,钟南海表示:“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是产品问题,部分初创企业急功近利,产品多而不深,导致自身的毛利率、合同的完成率及回款率下降,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生产及发展;其次是企业的出海能力及出海欲望问题,有能力的企业应积极扩张海外市场。目前,国内机械厂商‘内卷’现象严重,在其影响下,企业不断打磨自身产品,具备强劲的国际竞争力,让有能力、有决心的企业应可以走向海外。”

近年来,凭借国内优秀传统机械产业基础和庞大市场规模,低速无人驾驶产业发展迅速,虽起步较晚,但目前已走到国际领先位置。不过,国内相关政策及标准不完善,仍需要企业、联盟等多方协同努力,共同构建产业生态环境,期待低速无人驾驶赋能社会生活。困顿之局,与光同尘,破局而立,行稳致远。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