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千台级无人车大单,是谁在拿?

时间:2025-07-10

来源:低速无人驾驶编辑部

0

导语:无人车从“试水”迈入“铺量”阶段。

7月1日,新石器与深圳市汽车租赁行业协会(简称“深汽租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达成千台级规模合作。根据协议内容,深汽租协及其合作伙伴将累计采购1000台新石器无人车及其配套技术服务,用于提升行业整体运力结构与运营效率。

无独有偶,7月8日,菜鸟也宣布与申通快递达成无人车战略合作,双方将聚焦末端配送场景,加速无人配送规模化应用,并联合探索适配多场景的新车型与模式。此次合作是申通继6月底客户开放日首次披露“年内投运2000台无人车”目标后,在末端智能化领域的又一关键落子。

此外,今年4月,中通快递与新石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投入10000台无人配送车;极兔速递2025年计划累计新增投入3000台无人车;顺丰预计在2025年将无人车规模扩至8000辆

不止是无人配送领域,移动充电、园区物流、Robotaxi等多个赛道均有企业官宣千台级无人车落地计划。

今年3月28日,萝卜快跑宣布与迪拜道路交通局(RT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率先在迪拜市区开展无人驾驶规模化测试和服务,双方计划,将在迪拜部署超过1000台全无人驾驶汽车。这也是萝卜快跑首次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开展无人驾驶规模化测试和服务。

小马智行也在6月1日官宣了与深圳西湖集团的战略合作,双方将在深圳联合打造一支 L4 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车队,规模目标是“千台级以上”

今年5月,电氢智运与成都新成储物流有限公司与电氢智运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自动驾驶运载车、场景运营及AI物流系统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双方计划3年内实现在40+个物流作业场景部署800台以上无人车

6月初,中能清储研发的移动充电机器人“阿O充电”目前已在北京十余家写字楼、商场落地应用,按照计划,今年这款移动充电机器人将在北京150个停车场投用1000台

为了应对激增的市场需求,快速实现规模化落地应用,提高产能,企业们也提前布局,或升级产线,或选址落地新厂房。(推荐阅读:订单量最高增长近10倍,国内无人配送企业加速量产基地布局)

也有一些无人车企业选择与产业链企业合作,4月10日,九识智能分别与东风特汽、鹏飞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三方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实现“跨界协同”,在首批样车试制成功的基础上,将累计合作生产2000台新型无人驾驶智能物流配送商用车。

事实上,自进入2025年以内,千台级无人车订单交易频现,从产业制造端到场景终端用户,以千台为单位的量产交付和规模化部署已成态势。

这背后不仅是政策、技术、成本、市场需求及产业生态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特别是今年以来,为加大各类无人车落地支持力度,各地政府密集出台支持政策,明确提出了千台甚至万台级别的无人车落地目标,通过路权开放、场景拓展和产业协同等举措加速规模化应用。

比如山东省,在5月12日,山东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腾双兴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计划到2027年,在全省部署1.5万辆以上低速无人配送车。

据了解,今年山东在无人驾驶布局启动了三类试点,除了全省城市末端无人配送,还计划在烟台市部署包括无人配送车在内的全场景无人车超2000辆;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青岛海岸新区车路云一体化部署各类无人驾驶车辆超650辆;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推动山东无人驾驶实现全场景多领域突破。

比如苏州市,苏州市邮政管理局在2024年10月印发《关于做好苏州市邮政快递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到2026年前在全市部署不少于1600辆低速无人配送车,确保无人配送车在各板块全面覆盖、稳定运营。

比如广州市,今年年初,广州市城管局召开工作座谈会,《广州市自动驾驶环卫场景规模化应用工作方案(2025—2026年)会议讨论稿)》中提出:预期2025年全市投用各类自动驾驶环卫车辆设备300台,至2026年达到1000台

比如深圳市,今年4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召开无人小车工作座谈会时提到,到2025年底全市落地1000台功能型无人小车,开放1000公里道路,全面开展试点示范。

写在最后

2025年政府主导的千台、万台级计划,标志着无人车从“试水”迈入“铺量”阶段,通过政策赋能与企业协同,正在重构末端物流、城市服务等领域的效率边界。未来需进一步统一全国路权标准,以支撑更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