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10号线二期开通!现场探访国内首条全自动无人驾驶轨交线

时间:2020-12-22

来源:网络

0

导语:19日下午2时,一列轨交10号线列车从复旦江湾校区旁的国帆路站准点发车,15分钟抵达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基隆路站。

19日下午2时,一列轨交10号线列车从复旦江湾校区旁的国帆路站准点发车,15分钟抵达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基隆路站。

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是国内首条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的轨交线路,其二期东延伸段线路即将于年内开通,记者昨日提前探营。

无人驾驶的列车,敢坐吗?

“滴滴滴”,车门关闭,受邀参加预体验的第一批家住新江湾城的乘客兴奋地走进车厢内,列车缓缓启动准点。驾驶舱内,驾驶员伸直手臂指向前方,向下摆动三下,口中默念:“道岔位置正确。”这是一套安全指示动作。在全自动列车的行驶全过程中,列车员无需进行任何驾驶操作,只需要从旁监看。


电子速度仪表盘分成红绿两个扇面,指针随着车速转动,而两个扇面的面积大小也在实时发生变化。“绿色扇面表示列车在当前状态下的安全速度,只要指针始终保持在绿色扇面位置,就代表车辆是安全的。”驾驶员告诉记者。列车每停一站,他都会站到车门前观看列车门监控摄像,确保每一节车门关闭正常。
 

轨交10号线是国内首条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的轨道交通线路。“一期的无人驾驶技术经历了长时间调试,从非高峰时段到高峰时段逐步推进。到了二期,无人驾驶技术更成熟了,经过半年调试便已完成。”轨交10号线二期项目负责人曾华告诉记者。

“无人驾驶列车的刹车、启动、进库、自检、出库、休眠、唤醒等,都能自动运行。如遇突发情况,也能自动实现与前方车辆保持安全距离。”曾华说,未来10号线列车会逐步把驾驶舱拆除,让乘客可以站到列车车头的大玻璃前,观看到列车行驶的主观视角画面。
 

5分钟后,列车从黑暗的地下线路,进入到明亮的地面轨道,这代表10号线已穿越黄浦江,从杨浦到达了浦东。

15分钟,从新江湾到外高桥

轨交10号线一期是一条穿越中心城区、衔接虹桥枢纽的骨干市区线路,而二期工程是目前运营的一期的东延伸段,西起已建的新江湾城站,东至外高桥保税区基隆路站,全长10.09公里,其中地下线长3.41公里,高架线长6.32公里,敞开段长0.36公里。

10号线二期共设车站6座,地下站1座,位于浦西的国帆路站,高架站5座均在浦东,即双江路站、高桥西站、高桥站、港城路站和基隆路站。其中有换乘站1座,在港城路站,与轨交6号线相连。

自2014年12月起,10号线二期工程开工建设,2015年12月车站全面动工,2020年7月开始进行试运行调试,2020年10月完成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计划年内开通。

当天受邀成为首批乘客的新江湾城居民张忆,家住在江湾国际小区,就位于10号线二期的始发点国帆路地铁站旁边。“以前我们乘坐地铁,要步行15分钟到新江湾城地铁站,以后在家门口就能上地铁,去市中心或者去浦东都更方便了。”
 

记者亲测,从国帆路站到基隆路终点站,全程只需15分钟。走出列车时,看到基隆路站台的墙壁上贴满了蓝色的世界地图,地铁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外高桥是面向世界的。”

10号线二期的开通将进一步加强杨浦北部、浦东高桥及自由贸易区与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让上海北部地区的居民“离世界更近”。

技术加持的轨道,创下“世界之最”

除了无人驾驶技术以外,全新的10号线二期轨交线路还使用了多项高难度的技术加持。

国帆路站位于新江湾城地区淞沪路上,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东门外。走进全新的地铁站,天蓝色的站台充满科技感,一座高2米的椭圆体巨蛋艺术装置首先映入眼帘。装置命名为《010》,椭圆体中间饰有集成电路团的发光圈带,上面由无数个二进制的“0”和“1”构成,契合地铁10号线的数字,又与复旦校名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相呼应。
 

为了减少地铁对周边大学校园的噪音影响,二期的轨道使用了一种特殊减震材料——浮置板道床。十号线二期项目经理韦博向记者解释,“地铁轨道一般是铺设在混凝土道床上的,浮置板道床相当于在道床下安装了减震的弹簧,让列车如同在‘床垫’上行驶一样,大大减少了列车行驶时传递到地表的震动。”
 

此外,二期线路在经过浦东张扬路港城路路段时,还架设了一条世界跨距最长的地铁轨道桥梁。“在港城路站和高桥站中间,有一段地铁线路要同时上跨轨交6号线和旁边一条名为高三港的河流。”韦博说,为此工程组在6号线和河道上建设了一架单跨75米长的桥梁来铺设铁轨,让地铁10号线在上面穿行。而这个75米长的跨距,创下了世界之最。
标签: 无人驾驶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