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美元投入——软银在无人驾驶领域的野心

时间:2021-06-25

来源:园区无人驾驶

0

导语: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广撒网是否能让软银得到预期回报犹未可知,但巨额资金的注入无疑将会对该领域技术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资本总是“闻风而动”。

作为全球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软银自然不可能放过自动驾驶这个热门赛道,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全媒体统计,迄今为止,软银在自动驾驶这一赛道已经投入超过百亿美元,其中包括自动驾驶整车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相关供应链企业。

22.5亿美元——通用Cruise

2018年,软银公布了向Cruise投资22.5亿美元的计划。2019年,美国当局批准日本软银集团对通用Cruise的投资,交易完成后,软银愿景基金将拥有Cruise的19.6% 股权。同年,Cruise又宣布获得新一轮11.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投资方列表中软银依旧在列。

对Cruise的投资是软银在自动驾驶领域最大的一笔投资,这无疑也体现了软银对Cruise未来的看好。

Cruise主要由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商“巡航自动化公司”(Cruise Automation)构成,最初成立于2013年,该公司于2016年3月被通用汽车收购,当时的收购金额为10亿美元。

Cruise能够将自动驾驶技术整合到量产车中,这是它们的独特优势。通用汽车已经在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软银确信拥有100多年造车历史的通用能成功地实现这一技术的大规模量产。

软银的逻辑不难理解,传统主机厂中通用汽车属于最早布局自动驾驶的企业之一,科技公司如Waymo和Uber虽然技术也很领先,但是总要找传统车企合作提供车辆,比如Waymo与克莱斯勒和捷豹的合作,Uber的路测也要依靠沃尔沃的车辆等等。

所以与通用汽车合作,相当于直接找到了又有技术又有量产制造经验的伙伴,可以让软件与硬件更快速更完美地结合,商业化推进也更快。

在通用体系内,Cruise专注于L4级以上自动驾驶的研发,主要瞄准无人驾驶出租车这一市场。2018年1月,Cruise推出了首款完全无人驾驶汽车——雪佛兰Bolt EV,没有方向盘和踏板。同年8月,Cruise在旧金山对其内部员工开放了自动驾驶网约车测试,用户下载一个APP即能预约Cruise的无人车,虽然车上仍有工程师监控。

在推出第三代Bolt AV时,Cruise就表示将在2019年实现无人驾驶商业化,但这一计划后来也被推迟。2020年10月,Cruise获准在加州测试完全无人驾驶汽车(业内也称Level 4)。

Cruise在路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实现了自动驾驶技术的迅速迭代。期间还收购了激光雷达技术公司Strobe Inc,吸纳了Zippy.ai团队(一家专注于「最后一公里」快递机器人研发的初创企业)以及自动驾驶汽车初创企业Voyage加入Cruise和通用汽车的大家庭。

但烧掉大把资金的Cruise何时才能迎来商业化落地目前仍不得而知。

9.4亿美元——Nuro

Cruise之后,软银另一个赌注是Nuro。

2019年,Nuro获得软银旗下愿景基金9.4亿美元投资。Nuro成立于2016年,研发方向是无人载物。

2018年,Nuro推出了一款L4级无人驾驶送货车,可用于生鲜、外卖、包裹等各种货品的配送服务。同年,Nuro和全球最大生鲜连锁超市Kroger宣布达成合作,采用Nuro的无人驾驶送货车,于秋季开始试运行无人驾驶送货服务。随后,Nuro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与食品零售商Fry’s Food合作,面向公众开启杂货的无人配送服务。

2020年年底,Nuro获得了美国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V)的“自动驾驶车辆部署许可证”,被允许在加州公共道路上推出付费自动送货服务,成为首家获准提供这类服务的公司。此外,为了拓展业务,Nuro还收购了自动驾驶卡车初创公司IKE。

相比于Cruise无人出租车尚不明朗的商业化落地前景,聚焦于末端无人配送的Nuro有望更快实现规模化落地应用,软硬也有望更快得到回报。

3.33亿美元——优步无人驾驶部门

2019年4月,日本软银集团、丰田汽车公司和丰田集团的汽车零部件巨头电装公司正式宣布,将向美国网约车巨头“优步”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部门合计出资10亿美元。根据协议,软银通过其愿景基金间接向优步自动驾驶部门注资3.33亿美元,丰田和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电装公司将联合注资6.67亿美元。

事实上,软银集团旗下的“愿景基金”本来就是Uber最大的股东,其曾向Uber投资80亿美元,持有Uber15%的股份。

2015年初,优步宣布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国家机器人工程中心(NREC)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踏上了自动驾驶汽车之旅。一年后,优步收购了自动驾驶卡车初创公司Otto。2018年3月,一辆优步(Uber)自动驾驶汽车在亚利桑那州坦佩造成一名行人死亡,随后亚利桑那州暂停了优步在该州部署自动驾驶汽车的许可之后,优步也将旧金山、多伦多和匹兹堡的自动驾驶测试暂停了。2018年年底,优步ATG在匹兹堡恢复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后续相关测试计划也相继恢复。

2019年,再获得软银愿景基金及丰田等投资商的10亿美元融资后,优步拆分了优步ATG(自动驾驶部门)。

但优步自动驾驶的发展进程并不如预期,2020年年底,优步及Aurora Innovation宣布,优步ATG将被初创公司Aurora Innovation收购。

Aurora并非现金收购优步ATG;据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备案文件显示,优步交出在ATG持有的股份,并向Aurora注资4亿美元,使其在合并后公司持有26%的股份。优步ATG的投资者共持有该公司13.8%的股份。)优步ATG的股东现在将成为Aurora的少数股东。

软银注资优步ATG时,估值为72.5亿美元,优步ATG被Aurora收购时的估值为100亿美元,从估值的角度而言,软银的投资得到了一定的收益,但这并不是终点,未来如何还要看Aurora的发展情况。

3.4亿美元——滴滴自动驾驶

2020年,滴滴自动驾驶获得首轮5.25亿美元融资,其中,软银投资了3.4亿美元。作为滴滴的大股东,对滴滴自动驾驶部门的投资也算其在中国自动驾驶领域最大的一笔投资。

2016年,滴滴开始投入自动驾驶研发测试。2019年8月,滴滴将旗下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公司。2020年滴滴自动驾驶获得5.25亿美元融资,2021年第一季度,又获得3亿美元融资。另据了解,滴滴自动驾驶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额超 3 亿美元,其中广汽集团投资 2 亿美元(广汽集团直接投资 1 亿美元,广汽资本旗下基金投资 1 亿美元)。

伴随着大笔资金的注入,滴滴自动驾驶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2020 年 6 月,滴滴已经在上海面向公众开放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服务。知情人士称,到 2025 年,滴滴将在 11 个城市开放运营。

在软银的构想中,未来交通应由电动车、自动驾驶和车辆调度三部分共同组成。如今看来,滴滴占了两项,软银对滴滴的再次“偏爱”显得合情合理。当然,在如此关键时期,软银选择把资金投向滴滴,足可见其加码自动驾驶的野心。

截止到今年3月,滴滴自动驾驶估值达到34亿美元。

软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野心

除投资自动驾驶行业内的独角兽外,软银也在培育自己的自动驾驶团队。

2016年,软银和AdvancedSmartMobility联合成立SBDrive公司,研发自动驾驶公共汽车。2018年年7月,SBDrive和百度日本分公司达成合作。预计在2019年初,百度和金龙联合汽车共同开发的10辆阿波龙迷你电动巴士将运往日本。SBDrive也计划于2020年在羽田机场达成无人大巴的商用。

对软银而言,在自动驾驶领域,目前其愿景基金已覆盖产业链中下游,从传感器硬件厂商到算法芯片研发公司等,软银在核心供应链领域的投资也毫不手软,其中包括英国芯片开发公司ARM、智核芯片组公司Nivida、美国智能汽车摄像头研发商Nauto、以色列无人汽车传感器制造商Innoviz、地图制作及分享网站Mapbox、照相技术公司Light、移动出行企业Monet。

表:软银近年来在自动驾驶相关核心供应链的投资情况(本表粗略统计,如有未完善之处,请指正!)

除去即将出售的ARM,软银在自动驾驶产业链上下游的投入已经超过百亿美元,尽管自动驾驶被看作是未来的方向,但在整体商业化前景并不明朗的当下,软银为何投资如此大手笔?

这就不得不提软银对于出行领域的偏爱。中国的滴滴、美国的Uber、印度的Ola、东南亚的Grab、欧洲的Taxify以及中东的Careem等,每个国家网约车巨头背后,都有软银的身影。

出行领域经过近几年的酝酿,不仅成为最吸金、最吸睛的行业,也逐渐成为整个科技行业发展的新焦点。长远来看,出行是整个社会的刚需,出行领域的产业增长点将会落脚在自动驾驶时代,共享汽车的模式让自动驾驶技术出现了加速落地的可能性,同时也推动了传统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在构建出行帝国的过程中,自动驾驶技术越来越受到软银的重视,孙正义曾公开表示,共享出行领域的服务将会在共享经济和自动驾驶领域中占据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而不论是Cruise还是优步、滴滴,他们自动驾驶聚焦的方向都是无人出租车,瞄准的都是共享出行领域,这也是软银为什么持续大手笔投入的原因。

尽管目前来看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广撒网是否能让软银得到预期回报犹未可知,但巨额资金的注入无疑将会对该领域技术发展进程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