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上路在即,低速无人车保险怎么买?

时间:2023-11-24

来源:低速无人驾驶编辑部

0

导语:多地政府推出保险补贴政策。

11月17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遴选具备量产条件的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在限定区域内开展上路通行试点。”

《通知》的正式发布,进一步提振了低速无人驾驶行业发展信心,将加速推进低速无人车商业化落地。而面对更严格的上路考验,除了不断打磨产品、提升技术,完善无人车保险体系也尤为重要。

“上险”是低速无人车上路的必要条件

从经济角度看,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虽然我国低速无人驾驶技术已日趋成熟,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促进了产品质量安全大幅提升。但随着低速无人车在各个细分场景的进一步渗透,诸多不确定因素都需要“防患于未然”。

首先,低速无人车作为一个传统的财产标的,车辆本身也可能面临火灾、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碰撞、机械故障、设备缺陷、人员操作失误等造成的损失。且相较于普通车辆,在硬件故障风险之外,无人车搭载的自动驾驶系统还增加了指令错误、软件bug等带来的风险。

其次,低速无人车上路后,更为复杂的运行环境,或将对第三方的财产及人身造成伤害。若遭遇黑客攻击,泄露的重要数据还可能危及到国家安全。

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了解,为了确保低速无人车上路安全,多个省市和地区都明确要求,低速无人车进行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必须上险,部分城市还对保额有明确要求。

如深圳坪山、宝安、南山等区确定全域开放自动驾驶后,具体管理办法明确指出,申请开展低速无人车道路测试,必须提交“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凭证以及每车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的交通事故责任保险凭证或不少于500万元人民币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事故赔偿保函。”

申请开展低速无人车示范应用,必须提交“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凭证以及每车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的交通事故责任保险凭证或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事故赔偿保函。对于开展载人示范应用的,还应提供每车每座位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的座位险保险凭证或每人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的必要商业保险(如人身意外险等)赔偿保函。”申请开展全无人测试及示范应用的要求相同。

此次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所附的《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实施指南(试行)》,亦明确指出,试点使用主体“应当对车辆上路通行可能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具备相应的民事责任承担能力,并按要求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及其他交通事故责任商业保险。”

关于保额,规定“试点使用主体应当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下,为车辆上路通行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及每车不低于五百万元人民币的交通事故责任保险。”

实施指南要求,申请上路通行试点的,应当向车辆运行所在城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车辆管理所申请登记,交验车辆,并提交包括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在内的6类证明、凭证。

低速无人车的“必上险种”和“选上险种”

从国家及地方省市发布的一系列文件要求来看,“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是低速无人车上路测试与应用的必买险种,也是最低标配。

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是由保险公司对被保无人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

行业近期都很关注Cruise被要求暂停在加州的无人车测试应用许可,并在全美召回950辆无人车的事件。起因是Cruise获准在旧金山全天候运行Robotaxi后发生了系列事故,包括无人车故障滞留造成交通堵塞、误入施工现场水泥地、与消防车相撞造成车上乘客轻微受伤等。特别是一名行人被普通汽车撞击后,被甩到一辆Cruise自动驾驶出租车前并遭碾压,造成多处外伤、情况危重。

目前我国尚未有无人车上路造成人员伤害的公开报道,但也有过自动驾驶出租车变道与私家车擦碰、无人配送车追尾公交车、无人配送车冲撞道路分隔护栏等报道。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无人车上路必须购买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

此次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所附的《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实施指南(试行)》明确规定,“车辆在自动驾驶系统功能激活状态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对于涉及财产损失或者当事人伤势轻微,各方当事人一致同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车辆在自动驾驶系统功能激活状态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确定各方当事人的赔偿责任。”

且“由智能网联汽车一方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的,由试点使用主体承担;试点汽车生产企业、自动驾驶系统开发单位、基础设施及设备提供方、安全员等相关主体对交通事故发生有过错的,试点使用主体可以依法追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刑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赔偿范围不包括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因此,其他交通事故责任商业保险便可作为一种补充选择。

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了解,除了发生交通事故能够通过保险理赔予以一定保障,无人车从研发到制造、再到应用的全程,都可以有针对性的险种保障。

据中国人民保险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动驾驶作为综合性高新技术行业,产品研发投入普遍较大,企业也更容易发生重大经营困难、核心研究人员意外事故、关键设备故障或损失、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在研发端,企业购买科技项目研发费用损失险、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断保险等,可对企业的产品材料费、设计费、装备调试费、研发人员工资、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等,提供不同程度的赔偿保障。

在制造端,企业购买高新技术企业财产保险,可保障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电器短路等原因造成的计算机及其他设备装置的损失;购买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责任保险,可保障产品缺陷对使用人及消费人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赔付保险事故造成的经济赔偿损失、仲裁或诉讼的法律费用等;购买侵犯专利权责任保险,可赔偿企业非故意实施第三者专利权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法律费用及合理提出专利无效宣告申请的抗辩费用;购买专利执行保险,可赔偿被侵权时发生的法律费用、调查费用等。

在应用端,即涉及到讨论的无人车上路需要购买的保险,为全面保障无人车运行过程中自身或者对第三方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除了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还可通过其他综合责任保险补全赔偿范围,保障产品因软件配套设施不足、自身设计或运行缺陷故障、遭受黑客攻击、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失。

从有关文件的要求来看,上路测试和应用的低速无人车,主要由试点使用主体为低速无人车购买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或必要商业保险。

另外,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获悉,保险除了能帮助企业减少一定的经济损失,还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企业在寻求资本方投资,或者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保单也能一份参考评估的重要凭证。

谁买单?谁受益?政府补贴助行业发展

据了解,行业早几年就开始探索为低速无人车上险。2020年,为保证上汽5G无人重卡车队安全运行,上汽保险销售专门设计了集车险、财产险、产品责任险于一体的组合保险产品。

2021年7月,伯镭科技联合中国太平洋财险推出了《智能无人驾驶矿车保险》,和常规汽车车险一样包含车损险和第三者责任险,根据不同车型保额可达千万。

2022年4月,PIX Moving与中国平安达成合作,开通全国首款L4级无方向盘自动驾驶车辆保险,签约被保车辆为PIX Moving基于滑板底盘打造的自动驾驶小巴。

随着国内低速无人驾驶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向好,特别是在工信部等四部门最新文件的明确支持下,低速无人车批量上路、规模商用是必然趋势。针对低速无人车的保险体系,也将进一步完善、成熟。

据中国人民保险有关负责人介绍,低速无人车的保费测算,会综合考虑企业的营收、被保产品的销售额及自动驾驶等级、应用场景等。虽然购买保险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投入,但整体项目的运营成本并不会有很大的上调,且很多地方政府都有针对性的险种补贴。

如深圳市龙岗区首批科技保险险种补贴自2022年7月7日起,有效期3年。政府可为企业提供不超过实际缴纳保费50%的补助,每笔最高不超过20万元,同一企业同一年度累计扶持金额不超过50万元。

深圳市罗湖区科技保险补贴政策自2022年7月13日起,有效期3年。政府针对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和专利侵权、被侵权责任保险,不指定保险公司不指定险种,可为企业提供不超过保费50%的补助。每家企业年度最高50万元,同一险种扶持不超过3年。

深圳市光明区科技保险补贴政策自2022年10月1日起,有效期3年。政府针对研发费用损失险等科技保险、专利保险等新型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可为企业提供不超过实际缴纳保费50%的补助,每家企业每年最高50万元。

结语

总的来说,在当前政策要求下,无人车上险是车辆上路测试与应用的必要条件,企业只有为无人车购买了保险,才能拿到上路资格。从长远来看,上险不仅能保障人民财产及人身安全,有利于自动驾驶企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产品、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公众信任度。

未来,将保险企业纳入低速无人驾驶场景生态圈,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目前,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已与多家头部保险企业达成战略合作,通过对行业调研、产品理解,针对行业产品属性,为低速无人车和移动机器人企业提供专业性、标准化、可定制的险种。同时,联盟还能为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保险集采服务,帮助企业整合优质资源、降低参保成本,并能为联盟企业争取到更大的保额权益。有相关保险服务需求的企业,可咨询公共服务部徐女士(13632902552)。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