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谈融资:正在跟潜在战略合作伙伴接洽

时间:2019-08-31

来源:无人驾驶网

0

导语:8月30日,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就滴滴自动驾驶公司独立融资的话题,滴滴出行CTO、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正在积极地跟潜在战略合作伙伴接洽,并获得了积极的反馈。

   8月30日,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就滴滴自动驾驶公司独立融资的话题,滴滴出行CTO、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正在积极地跟潜在战略合作伙伴接洽,并获得了积极的反馈。
timg (4)

  “我们更加期待的可能是战略资本的联盟,尤其是大的车厂,因为它不仅能够带来资本,而且能够带来造车的能力。”张博进一步解释称,“滴滴没有造车的计划,不准备自己造车,但自动驾驶车最后是一辆车,你需要做大量硬件层面工作,无人驾驶车上路前要做大量的测试。传统的汽车领域已经有了100多年经验的积累,我们是非常希望能够跟顶尖的合作伙伴来深度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25日,滴滴宣布获得了日本汽车巨头丰田的投资。双方将设立合资公司,丰田将向滴滴和合资公司投资共计6亿美元。

  滴滴自动驾驶团队组建于2016年,拥有高精地图、感知、行为预测、规划与控制、基础设施与仿真、数据标注、问题诊断、车辆改装、云控与车联网、车路协同、信息安全等多个专业团队。目前团队在中美多地开展研发、测试,规模约200余人。

  稍早前,滴滴将自动驾驶部门进行分拆,设立独立公司,滴滴出行CTO张博出任自动驾驶新公司CEO。这一做法类似于美国打车软件巨头Uber。Uber在上市前夕宣布分拆了自动驾驶部门,单独设立为公司实体ATG(Advanced Technologies Group),并获得了丰田、软银愿景基金等的融资。

  四个关键资源

  如何博取资本青睐,滴滴的底牌是其巨大规模的出行网络带来的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前景。

  张博认为,自动驾驶行业从1.0的验证阶段已经进入2.0,即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落地,“推进到每个人的生活,要真正让它变成一个产品。”在张博看来,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形成产业联盟,其中有四个关键资源。

  第一是类似于滴滴这样的共享出行网络。“在我看来,未来十年,L4和L5无人驾驶技术最好的商业化场景还不是卖给C端的消费者,(让消费者)买一个没有方向盘和刹车的车,而是进入到滴滴这样的出行网络,提供人类和机器人的一种混合派单的模式。”

  第二是无人驾驶的技术。

  第三是汽车厂商。

  第四个关键资源是足够的资本的支持。无人驾驶的投入巨大,“无人驾驶是一个非常长期的项目,也非常烧钱,现在美国比较顶尖的公司,每年烧钱大概在8亿美元到10亿美元。”

  “我觉得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公司能够独立拥有具体这四张牌。”张博说,“所以滴滴成立独立的自动驾驶公司,也是能够更加方便跟其他的一些资源对接。”

  不过,今年以来资本方面对自动驾驶、造车新势力趋于更为谨慎的态度。

  对此,张博称,无人驾驶当前正处于回调期,“有公司说2019年要量产,或者2020年要量产,在我看来基本上都不可能实现……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说,无人驾驶技术过了回调期以后,仍然还会回到一个健康发展的状态。”

  “用滴滴叫一辆自动驾驶出租车”

  张博介绍了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细节,滴滴在中美两地实际路测的里程达到30万公里,目前拥有40辆测试车,其中在美国为10辆,中国为30辆,接下来会在上海额外部署30辆测试车。

  滴滴已在美国加州,中国北京和上海三地获得了自动驾驶路测资格,下一步,滴滴希望能够邀请用户来参与体验用滴滴打一辆自动驾驶出租车。

  “很快会落地,很快在上海会有三辆车开始测试,测试成熟后会不断加车。”张博称,届时用户在规定域内可通过滴滴App看到打一辆自动驾驶车的入口。

  张博称,希望首先能够在今年于上海开始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明年扩展到国内两到三个一线城市,之后再去到新加坡、巴西里约热内卢等海外进行落地。

  “从自动驾驶运营的角度,我们希望的测试的环境越多元化越好,让车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场景。所以这个是我们未来几年的规划。”张博称。

  与美国加州自动驾驶路测资格和载客资格分开发放类似,在上海正式推出自动驾驶车辆载客服务前,滴滴仍需获得来自相关主管部门的许可。“上海政府已经给我们提了好多的标准,我们正在全力以赴,要测试很多的里程、达到安全的标准才会发这个牌照。”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