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座城市开放自动驾驶载人测试 北京允许载物测试

时间:2019-12-23

来源:东方财富网

0

导语:北京发布《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在允许载人测试的同时,首次开放载物测试。至此,我国已有20余省市开放自动驾驶道路测试,6座城市允许载人测试。

   北京发布《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在允许载人测试的同时,首次开放载物测试。至此,我国已有20余省市开放自动驾驶道路测试,6座城市允许载人测试。
timg (2)

  从2017年开始,我国已先后有20余省市放开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江苏、河南、广东更是颁发了省级文件,意图在全省范围内推进自动驾驶道路测试。

  在测试领域方面,从2018年底广州开始,部分地区逐步开放载人、编队、高速及载物测试,升级自动驾驶道路测试难度,预测2020年将有更多城市跟进。

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测试,自动驾驶载人测试

 

  6城开放载人测试,2020年开放进程将更快

  目前,广州、长沙、上海、武汉、沧州、北京6城开放载人测试,其中,广州最早在2018年12月放开载人测试。

  在载人测试进展方面,目前上海、武汉、长沙、沧州已颁发测试牌照,长沙和沧州进行了载人测试,均由百度完成,百度已经囊获武汉、长沙、沧州三地载人测试牌照。其余获取载人测试牌照的企业有:上汽、宝马、滴滴(获上海颁发的示范运营牌照);深蓝科技、海梁科技(获得武汉颁发的商用牌照)。

  在测试规范方面,6座城市中,虽然北京最晚放开载人测试,但是规定相对严格且定义清晰,提出分阶段测试要求,测试里程是关键门槛。

  北京对三个阶段的测试车辆数量均给出了具体数量规定,其他地区仅对首次测试车辆数量作出规定,如上海提出单个申请主体首次申请进行道路测试的车辆数不超过50辆,沧州、广州、长沙要求首次申请载客测试车辆最多不超过30辆。对于后续追加车辆数量的规定,上海要求需满足测试满6个月后且未发生交通违法行为和有责任交通事故,且单车平均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累计不低于1000公里的条件,其余城市主要要求测试半年后且无发生责任交通事故及失控状况。

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测试,自动驾驶载人测试

 

  载人测试在2019年下半年得到明显发展,2020年将有更多城市追随推进。

  北京将引领载物测试2020年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

  此次北京提出载物测试,主要是指以优化自动驾驶车辆在负载状态下性能等科学试验为目的开展的道路测试。在其之后,美国加州也宣布,将允许更广泛的无人驾驶车辆在该州的公共道路上进行测试,包括小型至中型卡车和货车在内的轻型车辆。

  相比载人测试,其实载物测试或者说自动驾驶在物流领域的需求更加迫。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曾统计,国内目前已有17家初创科技企业聚集国内自动驾驶产业,其中,多聚焦商用车场景,这意味着自动驾驶开发者们对商用车场景更加看好。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限定区域内和特定场景的商业化应用,这里所指的限定区域应更多是商用车使用场景,如物流、港口等,这些场景将是自动驾驶优先落地的重点场景。

  17家自动驾驶初创科技企业业务场景分布

  所以,在北京的带动之下,2020年,载物测试应会在更大范围、更多城市推开,也为相关企业带来利好,丰富测试环境,获取数据积累。

  高速测试和编队测试有望提高覆盖面

  除载人和载物测试,高速测试和编队测试也是相较特殊的测试类型,只有少数城市开放。其中,长沙和沧州开放了高速公路测试,广州和北京开放编队测试。

  高速公路是业内普遍认定的优先落地的自动驾驶场景,所以,企业对于高速公路测试的需求应该是较为迫切的,部分企业已经推出相关的驾驶辅助系统。

  编队行驶测试是指测试车辆通过安装智能网联设备,在道路上具备编队行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编队行驶可以提升道路使用效率、缓解道路拥堵、减少交通事故和排放。

  目前,广州、北京对于编队行驶的规定,限定同时测试车辆最多不超过6辆,大型客车、重型货车测试时速不得超过30公里。

  目前国内在编队行驶方面,主要在部分商用车尤其是卡车企业。

  总体来看,我国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正在多点开花,地方政府对智能网联汽车资源的争夺也是愈演愈烈,逐步扩大、丰富开放项目是总体趋势,有利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发展。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各地测试环境、条件发展参差不齐,注意甄别与选择。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