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上线自动驾驶服务 或凭借优势成产业赢家

时间:2020-07-07

来源:新浪财经

0

导语:6月27日,在上海地区,滴滴出行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服务。用户可通过滴滴APP线上报名,审核通过后,将能在上海自动驾驶测试路段,免费呼叫自动驾驶车辆进行试乘体验。据滴滴自动驾驶COO孟醒透露,自动驾驶服务上线后,第一天的报名人数就已过万。

   6月27日,在上海地区,滴滴出行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服务。用户可通过滴滴APP线上报名,审核通过后,将能在上海自动驾驶测试路段,免费呼叫自动驾驶车辆进行试乘体验。据滴滴自动驾驶COO孟醒透露,自动驾驶服务上线后,第一天的报名人数就已过万。
b6fa-ivwfwmp9654258

  滴滴提供自动驾驶服务的网约车由沃尔沃XC60改装而来。顶部安装了一个高线束和两个低线束激光雷达,并搭载了7个摄像头,全车共有20余个传感器,改装费用超过100万元。

  实现自动驾驶的原理是,通过这些传感器采集车周360度区域的图像数据来感知围障碍物的信息和道路情况,包括障碍物的位置、朝向和速度等,再通过实时计算做出驾驶决策。

  滴滴表示,现阶段滴滴自动驾驶载人测试范围仅限于上海开放测试道路上,路线经过汽车会展中心、办公区、地铁站、酒店等核心区域。在测试区域的部分路口,滴滴还部署了自主研发的车路协同解决方案,能将道路信息实时共享给区域内不同公司的自动驾驶测试车,消除行驶盲区。

  据了解,滴滴在去年9月获得上海地区的首批载人示范应用牌照,目前,滴滴自动驾驶公司在中美两地有近400人团队,已获得北京、上海、苏州、美国加州等地路测资格。

  事实上,在滴滴之前,国内已经有数家公司开始落地营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去年9月份,百度Apollo与一汽红旗联合研发的“红旗EV”Robotaxi车队在长沙开放测试路段试运营。在不久前,国内L4级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宣布与高德地图达成合作,在广州黄埔区、开发区上线了对外开放的Robotaxi服务。

  安信证券分析师胡又文认为,2020年将是国内Robotaxi规模化运营元年。其判断,在后续克服技术、政策和成本三大核心问题后,Robotaxi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 万亿至4.4 万亿元,成为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自动驾驶浪潮的参与方大致可分为五类:通用、上汽等传统车企;特斯拉、蔚来等互联网车企;谷歌、百度等科技企业;Uber、滴滴等网约车公司;以及Waymo、文远知行、地平线等技术型初创企业。

  相比于以算法和技术切入自动驾驶赛道的AI公司、具备整车制造经验的车企,滴滴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商业化落地的场景和数据。

  滴滴CTO兼自动驾驶公司CEO张博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滴滴每天的订单量高达3000万,订单成交率75%,这就意味着有25%、也就是750万个订单无法成交,而自动驾驶汽车将可以弥补这些订单缺口。

  从试乘的直播视频来看,滴滴网约车整车集成完整性、后备箱清空改造以及交互界面的成熟度,都更接近于实际出行使用需求。

  在数据方面,据滴滴方面透露,通过网约车上的桔视设备,每年就可以记录1000亿公里的驾驶场景数据。同时,滴滴平台活跃超过千万名司机,为全球超过5.5亿用户提供服务。

  胡又文认为,在这个多方势力角逐的战场,最终赢家必须在资金、技术和运营三大要素上具备核心竞争优势。滴滴凭借丰富运营经验、海量众包大数据、网约车平台的既有优势,有望脱颖而出,成为产业赢家。

  自动驾驶是个极其烧钱的行业,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为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每年投入1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Waymo还首次从外部融资22.5亿美元用以支持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落地。

  滴滴自动驾驶公司也在今年5月份完成了一轮软银愿景基金领投的超5亿美元融资,用以加大研发测试投入,加深产业合作,推进在国内外特定区域开展自动驾驶载人应用。滴滴表示,除自建测试车队外,滴滴自动驾驶公司将平台累积的海量真实出行数据用于仿真测试,从而突破实地测试数据量的瓶颈,提升研发效率,加快算法迭代。

  尽管落地速度开始加快,但业内共识是,自动驾驶真正走入普通人生活中还将经历漫长的过程。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表示,自动驾驶从技术成熟,商业成熟到法规成熟,道阻且长,至少还需要做十年持续投入的计划,也要做好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但方向是明确而坚定的。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