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如何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

时间:2020-08-09

来源:腾讯网

0

导语: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其扩展领域不断扩大。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享受更多技术带来的便利。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其扩展领域不断扩大。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享受更多技术带来的便利。

  “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距离自动驾驶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目前,自动驾驶在无人驾驶配送和封闭式停车场、无人驾驶物流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商业应用条件,并且已经开始在生活场景中展现其独特性魅力。”

  近年来,自动驾驶出行已成为交通领域的重要主题,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随着研发水平的提高,自动驾驶不仅改变了汽车的属性,而且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应用场景变为现实

  今年年初,新型冠状肺炎流行病爆发了。自动驾驶技术支持的无人驾驶服务模式在抗击流行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在流行病期间,自动驾驶汽车为医疗和生活用品的分配提供了支持,充分证明了其市场应用能力。从整体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自动驾驶可能会在某些市场上率先实现商业应用。

  简而言之,在这个阶段,自动驾驶技术更适合应用于场景相对简单,市场空间较大的细分领域。

  作为流行病期间的运送“主人”,无人运送车辆的灵活,方便和安全的服务特性弥补了运送人员的短缺。

  随着配送车辆的大量生产,其生产成本已大大降低。随着无人运载工具的市场应用,每辆运载工具的生产成本可以从40万元到60万元,降到8万元到15万元。降低成本的主要原因是激光雷达和线控底盘。之后,计算平台逐渐实现了本地化。

  如今,外卖已成为当今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渴望追求新体验的年轻消费者开始期盼敞开大门,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无人送货车的场景。

  无人驾驶运载工具在城市地区的运行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软硬件系统工程。通过许多实验,发现在常规地图上找不到社区中的许多道路。这要求平台首先构建更高精度的地图,尤其是与每个消费者的地址相对应的区域。

  解决了地图精度问题后,商户只需将食物放入无人运送车中,汽车会根据路线自动将食物运送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输入检验码或人脸识别拿到食物。

  在城市卫生领域,具有自动调节扫地速度,智能充电模式和主动避开行人等多种功能的无人环卫车辆备受关注。

  与无人配送领域相比,无人环卫技术更加成熟,一些公司已经开始组建自己的无人环卫车队向城市提供相关服务。

  自主停车很难落地

  如今,智能互联汽车已成为汽车公司的发展重点。其中,自动泊车技术是自动驾驶时代的产物。

  众所周知,基于智能基础设施,自动泊车功能主要由停车场的智能硬件和云的控制终端来完成。它使用激光雷达感知停车场环境,然后云将移动指令发送给车辆。

  自主停车功能在乘用车市场中用作商业应用。当前的技术已经接近成熟,但是仍然难以实施。

  未来两年,广汽,威马,长城等汽车公司将批量生产具有自动停车功能的车辆。工业应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汽车公司与停车场之间的协调。

  停车场担心自己建立了专业停车场,没有车辆停放,汽车公司担心所生产的车辆没有合适的停车场来停车,这会限制整个行业的发展。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协会的一项调查,超过80%的消费者希望驾驶具有自动停车功能的汽车。同时,他们也担心一旦停车期间发生事故,是否会对事故负责。

  因此,在自动泊车技术商业化之前,首先需要解决责任划分问题。

  相关规定有待完善

  3月,长安汽车发布了UNI-T,这是国内首款采用L3自动驾驶技术的量产车型。尽管车辆具有较高的自动驾驶能力,但制造商交付给消费者的车辆仍处于L2级别的自动驾驶状态。

  主要原因是当前的交通法规不允许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释放方向盘并控制车辆。

  同样,在自动驾驶的商业应用场景中,缺乏相关法规是自动驾驶商业应用的障碍之一。

  以无人运载工具为例,其身份定义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尽管无人驾驶运载工具将很快量产,但问题是它们与现有的交通监管系统分离。”目前的交通法规很难明确界定无人运载工具的属性。它是属于机动车辆还是非机动车辆在市场上是一个大争议。

  自动驾驶的成熟商业应用需要由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

  参照国外无人运输车辆管理规定,无人运输车辆按照低速车辆进行管理。

  自主停车功能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根据交通法规,驾驶员必须在停车过程中将人员留在车内。

  现行交通法规不允许无人泊车,无论低速行驶还是封闭场景,都必须按照现行法律严格执行。随着自动泊车技术在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应用,有关法规的完善迫在眉睫。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