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移动机器人到汽车机器人,跨界融合or跟风弄潮?

时间:2021-09-30

来源:园区无人驾驶

0

导语:人类造梦,不只是用新兴科技替代人,而是陪伴人类生产、生活,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自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首次提出“汽车机器人”概念后,自动驾驶领域的跨界造车热再度升温。

其实,今年伊始,中国汽车行业的跨界造车浪潮就已经涌现,小米、滴滴、360等企业纷纷官宣造车。前不久,小米还领投国产AI芯片独角兽黑芝麻智能,造车布局又前进了一步。

在互联网、手机、出行、物流等多个领域的企业入局造车的同时,汽车行业的“大佬”们也没闲着,小鹏“造马”,“小白龙”从神话来到现实;特斯拉“造人”,Tesla Bot未来很可能成为你的家庭成员之一......

各行各业看似疯狂的跟风,其实是一群先行者在技术的前沿不断造梦,并一步步攻克发展瓶颈,用创新优化的产品为人类圆梦。

汽车机器人概念不是空穴来风

机器人最早被制造出来,是用来替代人,解决那些重复、危险、无聊岗位的招工难问题。因此机器人是对人类行为、思想的全方位模拟。

随着智能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器人不仅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作业优势,广泛应用于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等领域。也以日益强大的人机交互能力,在服务业广受好评。

而汽车的定位是出行工具,移动人或物的“空间传手”。近几年,由于高危、长途驾驶工作的需要,以及90%以上的交通事故都是人为操作失误的原因,智能汽车的发展尤其迅速。

据新战略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了解,目前自动驾驶汽车市场的销售大头还是L2级,2020年我国L2级智能网联车的市场渗透率为15%,今年7月L2级智能网联车在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占比最高,超过了35%。


此外,今年长城、长安、东风、上汽、一汽红旗、吉利、零跑、本田、奔驰等整车厂商陆续开启L3级量产元年计划,百度ApolloMoon、小鹏P5、江铃汽车与文远知行合作的WeRide Robovan以及理想、智己等企业全新推出多款L4级车型,部分得到落地应用,这都是人类在汽车产业的逐梦征程。

造梦,圆梦,再造梦......当人们开始期待汽车成为一个出行伙伴,而不是冰冷冷的出行工具;期待汽车能做我们想做的事,猜我们想做的事,并能智能行动,“汽车机器人”概念就不是空穴来风。

正如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提出这个概念时总结的四个特点:自动驾驶、智能助理、忠诚陪伴和自我学习。智能汽车做到了这些,它也就更像是一个机器人,或者说未来机器人也会更像一台智能汽车。

汽车机器人产品不是空手而谈

从作业目标和技术框架来看,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基本一致,核心技术包括感知、决策与执行三个部分,中央计算平台可以互用(高性能、高算力要求),传感器(摄像头、激光雷达)可以互用,感知和规划控制软件算法可以互用,操作系统基于中间件ROS进行适配,也可以互用;而智能汽车的制造模式也可以拓展到机器人。

从本质上而言,它们都可实现人和物的空间移动。只是汽车行驶在更为开放的道路上,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要遵照交通规则决策执行,确保人车混行安全。而机器人大多处于非结构化场景,没有太多规则限定,在规划决策层面更多要满足交互的功能。

如今,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后,车内智能硬件、高算力芯片、传感器数量不断增多,语音等交互方式已经成为新能源车的一部分,车载人工智能水平提升,用户交互场景飞速增多。

百度提出“汽车机器人”概念并造出实车,证明了汽车机器人产品不是空手而谈。


百度Apollo的“汽车机器人”打破了传统汽车的设计理念,车内不设驾驶位,采用超大曲面屏、智能控制台等智能化配置,车外采取自动鸥翼门、全玻璃车顶与传感器融为一体。

最重要的是,“汽车机器人”具备高等级自动驾驶能力、可识别人类需求的多模交互能力,以及自我学习和不断升级能力,是代表未来汽车形态的全新概念产品。


而小鹏发布的可骑行“机器马”,拥有“前膝后肘”、“直膝行走”的独特小马形态,搭载了由鹏行智能自主研发的高功率密度比动力总成单元,运用了精确的动力学模型结合AI技术,还可满足小朋友的骑乘需求,也让我们对智能交通机器人有了更具体的想象。

汽车机器人是理智追求的未来

从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边界被逐步打破,到汽车和机器人开始跨界融合,新兴科技赋予了未来出行、物流无限的可能。

在今年宣布造车的各大企业中,小米也是备受追捧的一家。小米通过参股或收购的形式扩张到智能泊车、激光雷达、自动驾驶芯片等领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了自己的自动驾驶产业链,米粉们都期待着小米的新车。


越是人人都造车的时候,越要冷静。汽车机器人是未来汽车进化的方向,企业要从自动驾驶对自身实力和发展目标做好长期规划,特别在沃尔沃、特斯拉L4级自动驾驶事故之后,汽车机器人会是一场持久战。

但只要守住自动驾驶安全红线,渐渐拿掉方向盘、去掉驾驶室的汽车机器人,未来会是我们出行的温暖伙伴。因为人类造梦,不只是用新兴科技替代人,而是陪伴人类生产、生活,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