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代表企业-多角度解析国内无人接驳车应用市场

时间:2023-09-21

来源:低速无人驾驶编辑部

0

导语:常态化、规模化运营项目持续扩大。

在公共交通领域,无人驾驶接驳车辆的应用不但可以作为现有线路的补充,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还能为不同场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智能服务。

与传统汽车相比,无人接驳车的优势明显,每天可工作时间长,大幅度减少人工成本、管理成本投入,降低综合运营成本;且无人接驳车当前主要被应用在相对封闭的场所内,未知干扰较少,指令发生故障的几率小,在安全和可靠性上有保障。

 北京政策先试先行:

引领全国各省市进一步开放路权

成本、技术路线、应用场景、法规等几大方面决定着自动驾驶产业能否实现快速发展,政策环境是自动驾驶车辆落地应用的基础保障。

近几年来看,行业在降本方面取得的进步最大,自动驾驶硬件成本较之前已经大大下降,主要矛盾已经转移至准入和法规方面,特别是在无人接驳领域,无人接驳车目前尚不属于工信部所规范的道路机动车辆,无法获得开放道路行驶权,行业整体上处于封闭/半封闭园区进行测试示范的阶段,对于无人接驳车在开放道路机动车道场景下的应用和落地有强烈诉求,亟需相应政策规范进行赋权与管理。因此,近两年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

2022年1月,重庆永川区发布《重庆市永川区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道路测试与应用管理试行办法》,增加了无人化测试与运营等业态。明确指出为低速无人车释放路权,允许其在公开道路上开展配送、接驳等典型应用。随着永川区自动驾驶测试运营的顺利进行,当地普通市民可以通过网约方式选择自动驾驶公交大巴和无人驾驶出租车出行。

2022年3月,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正式发布了《北京市智能网联政策先行区智能网联客运巴士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该细则填补此类智能网联车辆的监管空白,在车内管理、车辆运行、道路测试、保险保障、产品技术参数等方面作出了针对性管理要求,为智能网联客运巴士新场景的规模化和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11月,北京率先发布全国首个针对短途载客类无人接驳车的规范性文件——《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无人接驳车管理细则(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允许在特定区域内(先行区60平方公里范围)以编码形式给予无人接驳车相应路权,允许分阶段开展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行业首次针对无人接驳车这一特定自动驾驶车型制定专门的监管文件。随后在今年初,文远知行无人驾驶小巴获得了由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颁发的首张无人接驳车路测牌照。这也意味着L4级无人接驳车首次在北京地区合法上路行驶。

 国内30+代表企业:

多样产品满足用户多元需求

市面上的无人接驳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minibus即微循环接驳车,一般车速在30-40公里/小时,主要应用于机场、园区、景区、校园、社区等场景,代表产品有一汽红旗小巴、百度阿波龙、驭势科技无人小巴等,一般这类接驳车已经取消了驾驶座和方向盘,一切指令皆自动执行。

另一种就是Robobus即自动驾驶小巴,速度控制在40-60公里/小时,主要应用于交通枢纽、城市主干线道路等开放场景,提供城市公交服务,代表产品有轻舟ONE、东风Sharing BUS等。

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了解,从自动驾驶初创企业、Tier1、到车企,不少企业在尝试L4技术开发和测试时,都推出了无人接驳车。在积累验证自家自动驾驶方案可靠性的同时,也在自动驾驶技术落地领域得到拓展,不少企业在自动驾驶出行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国内部分无人接驳车代表企业及其产品应用情况。(未完善之处,请指正!)

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无人接驳车代表企业已超30家。各家的无人接驳车产品或为全栈自研,或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与传统车企联合打造。

对比早期基于传统车型改造而来的自动驾驶车辆,目前不少企业的无人接驳车外观和性能都有了更大的改善,造型更加科幻,内饰科技感、舒适感都大大提升,功能也更加丰富,可满足更多场景的个性化定制需要。

 5大典型应用场景:

从限定区域加速向城市开放道路拓展

无人接驳车包括无人驾驶观光车、无人小巴、微循环公交车、自动驾驶客车等大、中、小多种车型。目前,无人接驳车的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景区、机场、园区、高校、城市微循环专线。

景区

在多个城市景区,无人接驳已经成为智能化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助力提高游客的游玩体验。诸如广州生物岛、大理洱海公园、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南京江心洲“未来出行示范岛”、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等等,在市区往返景区的公交路线或是景区内投放各类无人接驳车,已成为景区一张科技旅游的新名片。

机场

在“四型机场”建设指引下,各大机场开始加速机坪“少人化”和“无人化”探索。无人接驳车在机场一般进行固定线路运行,承担旅客从停车场到航站台、换乘中心的转运护送工作。2019年驭势科技的无人接驳车落地刚通航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并长期在此进行测试;香港国际机场首台无人驾驶电动巴士已于今年5月正式投入接送员工服务,并计划短期内再引入多5至10部无人驾驶巴士。

园区

一般是指在物流园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内,投放的无人接驳车可作为通勤工具,接送人员往返工作区、宿舍、食堂等主要场所。或是作为入园参观的接驳专用车辆。同时,在有需要的时候,无人接驳车还可以执行物流运输工作。

高校

今年秋季开学期间,北京、广州、南京、大连、辽宁、云南等城市的多所高校都引入了无人接驳车参与迎新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高校推出的无人接驳车为该校师生团队自研,应用自动驾驶车辆不仅是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体验,也是高校产学研融合的重要实践,有利于培育相关从业人员。

城市微循环

城市微循环不仅让智能驾驶进入城市交通循环系统,每天高频的路面驾驶收集、反馈了大量数据,也为自动驾驶软硬件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如今城市微循环公交多地开花,如无锡已在全市拥有自动驾驶微循环接驳小巴超100辆、覆盖11条线路;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区、九江等都宣布新增无人驾驶巴士路线。珠海横琴新启用两条无人驾驶巴士路线常态化运营;为迎接杭州亚运会的到来,绍兴市、德清县等多座城市都开通了自动驾驶公交专线;北京经开区开通了首条自动驾驶小巴教育专线,正式载人驶上城市道路;郑州快速公交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东三环自动驾驶公交线路”也已经投放了4辆L3级自动驾驶车辆进行线路联调测试,预计年底前开通运营。

目前,无人接驳车正从封闭及半封闭的限定区域,加速向城市开放道路拓展。另外,在一些国际性的重大赛事活动上,无人接驳车的出镜率也越来越高,如奥运会、大运会、亚运会等,都推出了无人驾驶主题专车,无人接驳车也成为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最新自动驾驶技术水平的载体。(推荐阅读:提前解锁“杭州亚运会”上的数十款无人车

 中国领先全球:

常态化、规模化运营项目持续扩大

2022年9月,交通运输部将“北京城市出行服务与物流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等18个项目作为第一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这18个项目包括自动驾驶和智能航运方向,计划投用无人车超1400辆。其中8个自动驾驶试点项目涉及无人接驳车,项目将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春、苏州、合肥、郑州8个城市累计投入的无人接驳车辆超900辆。目前,一些项目已经取得新的进展,多个城市无人巴士已经实现限定范围内常态化接单收费运营。

文远知行在今年3月份落地无锡市的50辆智能巴士,已经实现专线运营里程超150万公里,接驳人达25000人次,上座率达50%,助力无锡建成全国最大规模自动驾驶微循环接驳体系。

广州市截至2023年6月,已陆续投入50台自动驾驶巴士,开通广州塔线、生物岛1号线、生物岛2号线、琶洲环线、雍景湾线5条自动驾驶便民线路,载客里程30万公里、服务20万人次;投入190台自动驾驶乘用车,运行里程516万公里、服务26万人次,运行时长48万小时。

今年6月,东风悦享Sharing-BUS(无人驾驶巴士)获得武汉地区首张无人巴士商业化试点牌照后,武汉“无人公交”正式加入商业化运营的行列,市民刷公交卡即可乘坐“无人公交”;目前,在武汉经开区全域和汉阳部分区域,百度“萝卜快跑”、东风悦享、轻舟智航等车企的340辆智能网联汽车已开展常态化运营,测试总里程超588万公里,测试总时长超41万小时,累计出行服务订单突破24万,累计服务31万余人次。其中,轻舟智航在武汉经开区开通3台自动驾驶巴士,服务地铁站与园区之间的短途接驳,自2022年七月投入运营后,为沿线15个小区约5万居民提供智能接驳出行服务;东风悦享面向武汉军山新城、中央活力区开展7条常态化运营路线,已覆盖武汉经开区100平方公里。

深圳坪山作为自动驾驶落地先行示范区域,早在2020已引进无人驾驶公交车“熊猫仔”为居民提供无缝接驳,轻舟智航的龙舟ONE无人驾驶公交推出月卡,持月卡市民可免费乘坐公交;截至目前,该区域共投放了250辆配备安全辅助驾驶功能的公交车。随着深圳市去年底发布“双百示范”工程,计划在2023年年底前推出100辆以上自动驾驶出租车和100辆自动驾驶公交车后,坪山区已率先批准了50台自动驾驶车辆的商业化运营,其中包括20台全无人出租车。在坪山区率先实现全域开放的基础上,前海合作区计划开通4条线路、规模为20辆的自动驾驶公交示范应用,并探索商业化试点。宝安、南山等区也已计划全域开放并开展商业化试点,争取在年内使深圳市的自动驾驶车辆达到200台以上的试运营规模,努力打造全国自动驾驶商业化第一城。

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注意到,国外方面,欧洲一直是无人小巴较早探索应用的地区。英国、德国、芬兰、苏格兰等地都已在城市试点无人公交车,目前多家企业正在联合开发“欧洲地平线ULTIMO”自动驾驶电动小巴服务,预计到2025年,45辆无人驾驶电动小巴将在瑞士日内瓦、德国克罗纳赫和挪威奥斯陆这三个欧洲城市运行一年。

韩国于去年年底在首尔开通了自动驾驶小巴专线,日本今年年初也在京东街头正式开启了无人小巴的测试运营。美国亚马逊旗下自动驾驶公司Zoox在加州对无人载客小巴进行了公开道路的载人测试;旧金山湾中央的金银岛上出现了无人驾驶巴士以固定路线运行,连接岛上的住宅区、商店和社区中心......

随着武汉、无锡、深圳等城市陆续建成无人接驳车规模运营车队,中国自动驾驶车辆的商用进程也将领先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结

针对性的政策规范的出台,不仅对整个低速无人驾驶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与指导性作用。同时,也为国内自动驾驶技术、产品落地和商业化实践提供先行效应和政策支撑。城市交通拥堵、环保问题、出行成本等因素的压力日渐加剧,对无人接驳车的落地需求越加迫切,而随着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游乐园等更多无人接驳应用场景的展开,相信无人接驳车行业迎来快速发展。

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526060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